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糖尿病性腹瀉中醫治療

糖尿病性腹瀉中醫治療

  糖尿病性腹瀉與糖尿病其它並發症相比,臨床較為少見。然而,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升高,亦逐漸增多。有人調查門診136例糖尿病患者,22%的每年有2~3天腹瀉;我們統計的387例糖尿病患者中,15.8%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另有報道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患者合並腹瀉者,達16.7%。本文僅就臨床證候與治療談一些體會。

  1 證候與分析

  糖尿病性腹瀉,一般發生於糖尿病日久者。其臨床表現以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瀉時日數行或數十行,甚則大便失禁,無腹痛或輕微腹痛,大便常規及細菌培養陰性。多數患者呈可歇性腹瀉,僅少數呈持續性腹瀉。腹瀉多在食後或夜間發作,常與情緒波動、進食生冷油膩、寒襲脾胃及血糖控制不滿意有關。多數腹瀉患者伴有糖尿病神經病變,但須排除各種病因所致的腹瀉外方可診斷。

  糖尿病性腹瀉,臨床常見於血糖控制不滿意,而且多伴有神經病變者;亦有少數見於血糖控制滿意,而不伴有神經病變者。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症可能與胃腸植物神經病變,腸系膜小動脈病變,高血糖及電解質紊亂,對繼發感染抵抗力減低,胰島素、胰高糖素異常有關。其中最重要的是自主(植物)神經病變。

  中醫認為,本症系糖尿病日久,損傷脾氣,加之進食生冷油膩、情緒波動及寒邪外襲等,重傷於脾,致使脾氣虛弱或虛寒,脾失健運,聚而生濕,瘀久化熱,甚則傷及脾腎之陽而腹瀉。

  2 治療方法

  糖尿病性腹瀉,若予澀腸止瀉藥易導致秘,便秘後用通便藥又易引起腹瀉無並,故臨治療頗為棘手。服西藥可樂寧易發生嗜睡、頭惡心、食欲不振等副反應;用易蒙停、復方苯呱啶療效也不滿意。

  據我們統計,約90%的糖尿病性腹瀉者屬脾氣虛弱或脾腎陽虛之證。故以健脾補氣利濕止瀉藥為主組成。基本方:生黃芪、黨參、苓、焦白術、炒山藥、陳皮、生仁、炙甘草。濕者酌加蒼術、藿香、佩蘭;熱盛者去生黃芪、黨參,加馬齒苋、白頭翁、黃連;腹痛者加白芍;脹滿者加厚樸、木香;陽虛者加伏龍肝、干姜、子;浮腫者加澤瀉、車前子、滑石等。治療後收了較為滿意的效果,大多在服藥2~3劑後,大便次數明顯減少,1~2周大便轉為正常。隨說未見藥後便秘,腹瀉發作程度及次數亦明顯減少。若復發遵基本方加減,調治數日即可緩解。

  3 體會

  糖尿病性腹瀉,病機以脾氣虛弱為基本,腹瀉為其標。治病必求於本,而不宜側重止瀉,故擬參苓白術散加減為基本方,健脾益氣治其本方中重要用生黃芪、黨參,以補氣健脾;茯苓淡淡利濕而健脾;白術、山藥補脾腎而化濕;陳皮氣健脾;生苡仁清利濕熱而健脾;甘草和中健脾,調和諸藥。處理兼夾證時使用苦寒清熱燥濕之味與竄行氣之品,均易傷脾,切勿過量或多用,中病即止。否則,適得其反而加重病情。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