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的一天,原本平靜的廖家發生了令人膽戰心驚的一幕:72歲的廖大爺拿刀追著老伴,揚言要將老伴張婆婆“剁了”。幸好張婆婆身體比較好,跑到臥室,躲過了“追殺”,趕緊打電話向兒子、女兒求救。
兒女們很詫異,父親和母親幾十年來感情一直很好,怎麼突然會出現這種事情?於是,三個兒女急急忙忙趕回家,“制服”了瘋狂的老爺子。但等大家准備對父親“問罪”時,老爺子卻又平靜了下來,仿佛剛才的事情與他無關。
事情平息後,大家也就松了口氣,不再理會。但沒想到,老爺子自從那次發病後,幾乎每個月都會出現打人、罵人的情況,有時還自言自語,但聽不清楚他在說些什麼,任何人勸說都無效,最近一個月發病更是頻繁。兒女們覺得老人患了精神病,把他送到了醫院。
經過詳細了解病史,醫生發現廖大爺10年前就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一直堅持用藥治療。通過家屬提供的血糖監測記錄發現,血糖大多數時候控制在正常范圍,只有少數時間或高或低,除此以外並無其他疾病。難道廖大爺的精神異常是糖尿病引起的?
其實,糖尿病患者患精神病並不少見,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糖尿病患者發生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2倍,11%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重度抑郁症,31%的抑郁症患者因糖尿病而加重;二是糖尿病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腦組織缺血,同樣也可造成精神障礙。
病程長導致患者心情煩躁
糖尿病是終身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控制血糖,患者會感到厭煩,難以堅持;再者有的患者因治療效果不理想以及經濟壓力大等原因,出現明顯的悲觀或畏難情緒,導致易疲勞、精力不集中等抑郁症狀,對於這部分患者,可從心理疏導和藥物治療著手解決。
◇心理疏導——別給自己加些吃力不討好的想法
糖尿病患者應該知道,糖尿病雖然是一種需終身治療的疾病,但若長期堅持有效治療,依然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患者應調整心態,既然患了疾病,煩躁、焦慮或抑郁對疾病的康復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讓自己遭受折磨,不如放松心情,認真治療,順其自然。
當自己不能有效調節心情時,應請心理醫生協助。看心理醫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而是一種科學、明智的選擇,應大膽地說出自己心裡的困惑,讓心理醫生幫助你緩解壓力,疏導心情。
◇藥物治療——選擇不良反應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
一般來說,當心理醫生不能有效解決精神問題時,就該選用抗精神病藥物了。糖尿病合並精神病可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又稱非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因為它們對人體代謝影響小,不良反應較少,代表藥物有氯氮平片、喹地平等。抗精神病藥物初始劑量宜小,療程視患者的症狀控制與否而定。一旦症狀得到控制,可以逐漸停用。中醫治療則需要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的證型選用疏肝解郁、清心寧神的藥物。也可用蓮子心3克左右,泡水代茶飲,每日1次,1~2個月即可改善煩躁不安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