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降臨,街上的贅肉們百花齊放。營養學家們可能在擔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潛在的糖尿病患者。眾所周知,肥胖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主要誘因之一。為什麼吃同樣的東西,有人會胖,有人就不會?肌肉的松緊和糖尿病有什麼關系嗎?研究者把體重正常的年輕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人胰島素敏感性正常,另一組存在胰島素抵抗,但沒有患上任何慢性疾病。所謂胰島素抵抗,是說因為人體餐後分泌的胰島素降血糖效率太低,同樣的胰島素分泌量情況下,餐後的血糖就不能很快下降,必須要更多的胰島素出動才能完成任務。
與胰島素反應正常的人相比,胰島素抵抗者的淨肌糖原(存在肌肉裡供運動時使用)合成數量降低了60%,而在他們的肝髒當中,脂肪的合成量卻達到另一組的兩倍以上!同時,他們的血漿甘油三酯要高60%,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卻低了20%。這真是所謂“喝涼水也長肉”的科學證據。
由此研究者也得出結論:吃同樣的東西,對胰島素敏感的人和胰島素抵抗的人來說,代謝效果大不相同。前者把大部分碳水化合物用來變成肌肉活動所需的能量,而後者卻把它們用來合成脂肪,從而導致甘油三脂的上升、血脂的不利變化,乃至發生硬化。由於這種早期變化發生在腹部肥胖和全身肥胖之前,研究者相信,骨骼肌當中發生的這種變化,可能是代謝綜合征、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極早期階段。
人體有一個“用進廢退”的理論,比如骨骼肌,由於缺乏運動,骨骼肌不再擅長高效工作,不能再大量納入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導致了胰島素不敏感的問題,而餐後血糖過高則導致體能脂肪比例的上升,最終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比如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肥胖等。這或許便是肥胖與2型糖尿病之間,說不清道不楚卻又鐵铮铮的關系吧。根據這些理論,我們很容易想到預防以及治療2型糖尿病的簡單方法,比如合理的運動、比如科學的飲食習慣。值得一提的是選擇正確的運動。運動貴在堅持,還要有合理的安排,運動時間宜選擇在飯後1小時開始運動,不要空腹或在飯後立即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反應或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每次運動30~60分鐘。每周3~5次。運動方式宜循序漸進,最好選擇快步走(60~80米/分鐘)、慢跑、騎自行車、上下樓梯、游泳等非競技性並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運動時最大安全心率計算方法是:170-年齡。心率過快容易導致心、腦供血不足,產生不良後果。運動量是否適宜的判定:微微出汗,稍感疲勞,休息10分鐘後疲勞緩解,次日精力充沛,心情愉快。
膏粱厚味致糖尿病等富貴病
高血壓、糖尿病在中國古代是富貴病,是財主和皇上才能得的病。《黃帝內經》裡講:“ |
|
與生俱來的1型糖尿病
據美國學者報道,一項動物試驗表明,在某些情況下,1型糖尿病的可能會隨著母體的抗體而傳播給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