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綜合管理的重要環節,是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之一,可以判斷糖代謝紊亂的程度,評價生活方式干預包括飲食、運動,以及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對優化血糖管理、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血糖監測的方法有點血糖測定,動態血糖監測、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等。上述方法側重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其中點血糖測定包括靜脈血糖和由便攜式血糖儀測得的快速血糖,後者常常可以由病人在家中進行,即所謂自我血糖監測。根據血糖測定的時間點不同又可分為空腹、餐後2小時、睡前、夜間及隨機血糖等。
自我血糖監測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常用方法。有規律地進行自我血糖監測有助於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糖尿病管理,為醫護人員的臨床決策提供依據。但是,且不論那些剛起病的“新糖”們,即便是很多“老糖”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醫生通常會要求病人每周測幾個空腹血糖、幾個餐後血糖來觀察自己的血糖情況,那麼究竟是哪一個更為重要呢?
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空腹血糖是指8小時以上沒有進食而測得的血糖值。而吃過早飯,到午飯前胃已排空時的血糖不能視作空腹血糖,只能稱為餐前血糖。同理,晚餐前血糖也不能當作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從進餐第一口計時間,進食後2小時測得的血糖。
空腹血糖作為一天中血糖變化的起點,與餐後血糖關系密切。空腹血糖對於餐後血糖水平和餐後血糖的漂移程度具有預測作用。但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餐後高血糖與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有關,監測餐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血糖控制狀況,另一方面,對於預防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有重要意義。不同種族的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的表現類型不同。來自我國人群的研究發現,在糖尿病的早期,往往表現為餐後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大多可以在正常范圍。此外,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特點是以米、面為主食,富含碳水化合物,因而更易出現餐後高血糖。可見,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在血糖監測中具有同等地位。
2011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頒布了“中國血糖監測臨床應用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血糖監測提出了適用性建議。測量餐前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適用於血糖水平很高或有低血糖風險時;餐後血糖適用於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糖化血紅蛋白仍不能達標時,或是需要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細讀指南不難發現,除了上述提及的餐前血糖和餐後血糖之外,自我血糖監測內容還包括睡前血糖、夜間血糖以及隨機血糖。睡前血糖適用於胰島素治療者,特別是晚餐前注射胰島素者;夜間血糖適用於胰島素治療,血糖已接近達標,但空腹血糖仍高者或疑有夜間低血糖者;在出現低血糖症狀時或劇烈運動前後,應及時測定隨機血糖。了解了上述不同時間點血糖監測的意義後,相信廣大糖友們心中也有數了。
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跟糖化血紅蛋白又有什麼關系呢?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抽血前2~-3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既包括空腹血糖,又包含餐後2小時血糖。當糖化血紅蛋白還不是太高的時候(9%),主要受空腹血糖的影響。
因此,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自我血糖監測意義重大。監測時不能單打一,應兼顧空腹及餐後血糖。同時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有所側重地選擇監測時點,即所謂個體化的血糖監測,從而使血糖盡早、持續、穩定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