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胰島素 >> 糖尿病胰島素須知 >> “取捨兩難”胰島素

“取捨兩難”胰島素

  誤區一:胰島素不能用,會成瘾

  胡先生患糖尿病十年,有冠心病和高血壓病史,已做過支架植入術,現服3種降糖藥,劑量均較大,但空腹血糖仍為11.3毫摩爾/升,仍堅決不用胰島素。

  對2 型糖尿病患者來說,若胰島功能明顯減退,不能分泌降糖所需的足夠數量的胰島素,則外源性胰島素的使用就成了必然,否則,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勢必會加速並發症及伴隨疾病發生發展,其代價必然是影響生活質量和縮短壽命。但,這跟毒品的“成瘾”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誤區二:胰島素沒有副作用,或至少比口服藥小

  高先生患糖尿病5年,最初服用降糖藥血糖控制良好。3年前聽朋友勸告開始使用“沒有副作用”的胰島素,但血糖波動較大,體重增加了近10千克。

  降糖藥有副作用。胰島素和格列本脲等胰島素促泌劑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二甲雙胍主要副作用在胃腸道,腹脹是糖苷酶抑制劑的主要問題,格列酮類的主要問題是水腫及心衰。高先生等患友誤認為使用胰島素就可以避免口服藥的副作用,其結果是不僅血糖控制不如以前,而且遇到了低血糖和體重增加等副作用。

  誤區三:即使低血糖頻發也應堅持使用

  吳女士患病3年,1 年前因酮症酸中毒開始使用胰島素。近半年血糖維持在5毫摩爾/升,但中餐前經常出現心悸、出汗伴饑餓感,測血糖為3.5毫摩爾/升,有時夜間也出現類似症狀。但吳女士一直認為血糖還是低點好,可以避免發生急性並發症。

  其實,胰島素的使用,可以是長期終身替代,也可以階段性,甚至是極短時間內使用。胰島功能檢測提示吳女士自身胰島尚有一定分泌功能,停用胰島素換口服藥後,血糖仍理想控制,但低血糖幾乎未再發生。

  誤區四:因害怕注射或疼痛,即使控糖不佳也不願多次注射

  患病16年的林女士,每天注射2次預混胰島素。曾服二甲雙胍和拜唐蘋,因胃腸道問題而停用。近半年自覺手指麻木,糖化血紅蛋白為6.5%,動態血糖監測提示血糖波動較大,白天及夜間均有低血糖發生,最低為1.9毫摩爾/升。檢測血C肽空腹為0.914微克/升,餐後2小時為0.892微克/升,提示胰島功能差。但林女士因害怕注射疼痛,仍拒絕注射治療。

  其實,在經濟條件允許時,這類患友可使用胰島素泵,既能達到血糖的理想控制,又能避免多次注射及注射帶來的疼痛。

  誤區五:注射胰島素同時還要吃口服藥,既費錢又麻煩

  生理性胰島素分泌分為基礎和餐時兩部分,而今常用的胰島素制劑,如短效胰島素、預混胰島素等,即使在餐前半小時注射也不能保證與自身胰島素分泌規律完全吻合,因而多數患友需合並口服藥,血糖才能得到理想控制,減少低血糖的發生;胰島素類似物作用時間更符合生理性需要,但對部分患友,若想使血糖得到平穩控制仍需合用口服藥。表面上看,既打針又吃藥,確實費力費錢。但是統計顯示,治療糖尿病慢性並發症費用約為降糖治療費用的7倍多,而慢性並發症發生發展與血糖控制狀態密切相關。故若想省錢省力,就不能怕麻煩。

  對胰島素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使糖尿病患友面對胰島素,態度迥異。其實,若能做到“重視個體差異,及時盡早使用,適時全面評估,明確治療周期”,胰島素就會成為取捨簡便的降糖藥物,有助患友“贏”在有效控制血糖這條起跑線上。

熱門圖文
非糖尿病患者術後胰島素抵抗及其對策

摘要:手術創傷可引起非糖尿病患者術後胰島素抵抗,術前飲用碳水化合物飲料可減少胰島素抵抗。 

注射胰島素身體為什麼容易發胖

有的患者患病時間較長,降糖藥物不足以控制血糖理想,醫生建議注射胰島素,注射胰島素有一些副作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