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國粹針灸治療糖尿病

國粹針灸治療糖尿病

  針灸治療糖尿病的作用

  針刺治療糖尿病在中醫典籍中早有記載。如《針灸甲乙經》中載有“消渴身熱、面目黃,意捨主之;消渴嗜飲,承漿主之;消渴,腕骨主之……”之後《醫學綱目》、《針灸大成》、《神應經》、《普濟方》等醫籍都記載了針灸治療糖尿病的穴方。近年國內外有關針刺治療糖尿病的報道日漸增多,關於針刺對糖尿病的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針刺可使胰島素水平升高,胰島素靶細胞受體功能增強,加強胰島素對糖元的合成代謝及氧化酵解和組織利用的功能,從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2)針刺後糖尿病人T3、T4含量下降,表明血液中甲狀腺素含量降低,從而減少了對糖代謝的影響,有利於降低血糖。

  (3)針刺可使糖尿病人全血比粘度、血漿比粘度等血液流變異常指標下降,這對改善微循環障礙,防止血栓形成,減少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有重要意義。

  (4)針刺能夠調整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影響胰島素、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有利於糖代謝紊亂的糾正。

  針灸部位

  (1)針刺選穴。針刺治療糖尿病常用選穴方法有以下幾種:①主穴為脾俞、膈俞、胰俞、足三裡、三陰交。配穴為肺俞、胃俞、肝俞、中脘、關元、神門、然谷、陰陵泉等。針刺方法以緩慢捻轉,中度刺激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留針15~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②主穴為脾俞、膈俞、足三裡。配穴:多飲煩渴加肺俞、意捨、承漿;多食易饑、便秘加胃俞、豐隆;多尿、腰疼、耳鳴加腎俞、關元、復溜;神倦乏力、少氣懶言、腹瀉加胃俞、三陰交、陰陵泉等。針刺方法以針刺得氣為指標。當患者對針刺有較強反應時,則留針15分鐘,出針前重復運針一次再指壓。

  上消:少府、心俞、太淵、肺俞、胰俞;中消:內庭、三陰交、脾俞、胰俞、胃俞;下消:太溪、太沖、肝俞、腎俞、胰俞。胰俞為治療上、中、下三消經驗穴。針刺方法為補瀉兼施,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陽經選穴:膈俞、脾俞、足三裡。陰經選穴:尺澤、地機、三陰交、中脘、氣海。針刺方法,兩經穴位配合使用,補瀉兼施,留針20~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2)灸法選穴。灸法治療糖尿病常用穴位有:①承漿、意捨、關沖、然谷(《普濟方》)。② 水溝、承漿、金津、玉液、曲池、勞宮、太沖、行間、商丘、然谷、隱白(《神應經》)。③ 承漿、太溪、支正、陽池、照海、腎俞、小腸俞、手足小指尖(《神灸經論》)。

  (3) 耳針選穴。耳針治療糖尿病常選用的穴位有:①胰、內分泌、腎、三焦、耳迷根、神門、心、肝。針法為輕刺激。每次取3~5穴,留針20分鐘,隔日一次,10 次為一療程。②主穴為胰、膽、肝、腎、緣中、屏間、交感、下屏尖。配穴為三焦、渴點、饑點。根據主證及辨證分型,每次選穴5~6個。針法:捻轉法運針1分鐘,留針1~2小時,留針期間每30分鐘行針1次。隔日1次,兩耳交替,10次為1療程。療效:治療25例,療後三多症狀減輕,血糖、尿糖均明顯下降,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

  針灸注意事項

  唐代孫思邈指出:“凡消渴病經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則於瘡上漏膿水不歇,遂成癰疽。” 告誡後人,針灸治療糖尿病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及禁忌證。一般在下列情況下不宜針刺:

  ①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時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滲昏迷時不宜針灸。

  ②糖尿病合並有皮膚感染、潰瘍者不宜針灸。

  ③饑餓、疲勞、精神緊張時不宜馬上針刺。

  ④糖尿病孕婦。

  ⑤暈針者不宜針刺。

  另外,針刺前要認真檢查針具,嚴格消毒,根據所取部位,讓病人盡量采取舒適的體位,針刺應避開血管。針刺的方向、角度、深度,都要適當掌握,以免發生意外事故。


更多糖尿病最新 資訊,請關注39糖尿病頻道——中國第一糖尿病門戶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