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糖尿病病房,他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別的住院患者都臥床休息,但這位患者卻獨坐床頭,若有所思的望著窗外,不知他心中在想些什麼……
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記者與他攀談了起來。
原來,他的病都不在面上,雖然看起來沒什麼異常,但身體器官卻已經受到了重創。住院期間他也從其它病友身上吸取到了教訓,而看著門診熙熙攘攘的求醫之人,他更是感慨萬千。
“趕”時髦“趕”出糖尿病
吳欣,今年53歲,十年前發現糖尿病,具體患病時間不得而知。
還記得那是十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天,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新添置了一台監測脂肪肝的精密超聲儀器。而那陣子,吳欣被疑似脂肪肝患者,但也有些人說他是膽囊炎,為了探出究竟,他特意跑到附屬第一醫院超聲科來“趕了一回時髦”。
以為醫術高明的歐姓醫生接待了他,在做了仔細的檢查之後,一定提醒道:你去查查血糖吧。
對於血糖,吳先生還是多少有些了解的。因為他的爺爺、‘父親、姑姑都是糖尿病患者。想到這兒,吳先生不免有些害怕。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到醫院做了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同時做了C肽釋放試驗,結果,正如自己擔心的那樣,他被醫生診斷為2型糖尿病。
自己給自己開藥
這十年來,由於工作繁忙,吳欣在沒有時間去醫院復查。同時,他也大膽地當起了自己的大夫。自己為自己開了很多藥。
都說“久病成醫”,這是必然的嗎?多年來,吳欣自己吃過雙胍類、磺脲類等很多西藥,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也吃過很多中醫,甚至是他到北京購買的。可是他的血糖穩定了嗎?沒有。
2001年的時候,單位一位同事對他說:“聽說胰島素不錯,你試試吧。”吳欣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打起了胰島素,出人意料的是,這次他沒有找大夫確定藥量,而是自己摸索著用藥。幾年來,吳欣雖然不確定自己應該打多少,但是對胰島素使用時間的要求是嚴格的,他從來都是“不打胰島素就不吃飯”,雖然劑量不是很准確,但總算跌跌撞撞地走過來了。
事實上,對於糖尿病這樣一種需要自我控制和管理的疾病,很多患者都相當於自己的半個醫生。因為自己更便於觀察平日裡的身體變化,但是,這也並不是說患者可以不聽從醫生的勸告自行用藥。在此也提醒廣大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充分學習糖尿病知識,然後有理有據地對自己的疾病進行管理。
身體狀況不容樂觀
雖然當了十年的“私人醫生”,但是他是身體狀況遠沒有自己預期的那樣好。今年年初,吳欣由於長期的四肢麻木以及眼睛模糊來到醫院進行治療。結果卻發現,他已經發生了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並發症,微血管已經受到了損傷,導致了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心髒和腎髒都車型了一定的異常。
在醫院裡,醫生每天給他監測7次血糖,他這是才意識到自己以前的血糖有多麼不正常。以前在家裡吳欣從來都不敢測餐後血糖,空腹血糖一般讀數都在10.0mmol/L,左右。有時候,晚上在飯店吃過飯,回家就感覺心頭一陣陣難受,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那時已經發生了低血糖。,那種難受叫做“心悸” 。究其原因,可能是自己胰島素打多了。這次住院,吳欣才知道自己的身體已經出現了這麼多的異常。提到自己總沒有時間到醫院看病的原因,他認為除了忙碌以外,對糖尿病不了解、不重視占了很大一部分。
吳欣想對病友說
經歷了這次住院,吳欣不僅從醫生那裡學到了很多專業的自我管理知識,也從病友那裡看到了糖尿病更大的危害,同時也從一些控制較好的病友身上學到的很多東西。他總結了自己十年來對糖尿病的一些錯誤做法,希望和他一樣的病友們能夠迷途知返,早日重返正途。
1. 沒有經過正規治療,輕視糖尿病。
吳欣得糖尿病的時候剛40歲出頭,事業發展處於上升期的他自然因為工作繁忙而將糖尿病拋在了一邊。如今五十幾歲的他看上去部實際年齡蒼老了許多。
自得糖尿病後,吳欣就再也沒有進過醫院,每次藥物的調整和更換都沒有經過醫生的同意。“我不知道哪些藥物屬於磺脲類,也不知哪些藥物是胰島素促泌劑,我只知道每種藥的服用劑量,而這些劑量也是從說明書中得來的,根本沒有想過是否適合自己”,現在回想起來,吳欣無奈的說,“看,如今證明這樣服藥是不對的”。
2. 從來不注重勞動
“這幾年來,我從未有意識地運動過,我單位離家3公裡,每天我都開車上下班,很少走路”,提到運動,吳欣不免有些慚愧。與他一個病房的病友多數時間都能通過運動使血糖平穩,他現在也暗下決心,出院後一定也讓自己動起來。
3. 吃飯、喝酒都不控制
“從來沒有在飯桌上考慮過什麼該多吃什麼該少吃,包括喝酒,想喝的時候就喝,很隨意”,這是吳欣描述的自己對飲食的態度。那個時候他也不知道要控制飲食,住院後才知道不同類的飯菜要分別對待才不會使血糖升高,酒也盡量要不喝或少喝。
吳欣對記者說:“這些都是大錯誤,自己對糖尿病的很多細節認識都偏離了軌道。這次出院後該好好對待糖尿病了!要不等眼睛看不見了,或者腿不能走路了就真的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