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並發症 >> 糖尿病並發症該如何預防

糖尿病並發症該如何預防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瑪麗·卡塞爾塔博士和其研究小組對年齡從5歲到10歲的120名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進行了為期3年的跟蹤研究。研究人員要求父母每周記錄其子女的健康狀況,如果子女生病還要記錄他們的體溫。這些父母每6個月都要填寫有關他們自己精神健康、壓力和家庭沖突的問卷。

  糖尿病的危害性主要不在其疾病本身,不是它能發生立即性、致命性的危險,而是長期性血糖過高易導致各種並發症,說糖尿病是“百病之源”一點也不為過。

  低血糖反應:是糖尿病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的一種並發症。輕度低血糖時可有心慌、手抖、饑餓、出冷汗等表現。嚴重時可昏迷、甚至死亡。

  酮症酸中毒:中間代謝產物酮體在血中的濃度顯著升高,而肝外組織對酮體的利用大大減少,導致高酮體血症和尿酮體。由於酮體是酸性物質,致使體內發生代謝性酸中毒。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常見而難治的微血管並發症,為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是對糖尿病患者危害極為嚴重的一種疾病。

  心髒病變:糖尿病人發生冠心病的機會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3倍,常見的有心髒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塞等。

  神經病變:在高血糖狀態下,神經細胞、神經纖維易產生病變。臨床表現為四肢自發性疼痛、麻木感、感覺減退。個別患者出現局部肌無力、肌萎縮。若知覺神經變性的話,患者會發生手部戴手套、腳上穿襪子的錯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則表現為腹瀉、便秘、尿潴留、陽痿等。

  眼部病變:糖尿病病程超過10年,大部分病人合並不同程度的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易誘發白內障,引起視網膜應變,成為導致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青光眼。

  糖尿病足: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經病變,下肢供血不足及細菌感染引起足部疼痛、潰瘍、肢端壞疽等病變,統稱為糖尿病足。

  血管病變:常波及主動脈、冠狀動脈、大腦動脈、腎動脈、足背動脈等中大型血管,引起粥狀動脈硬化,因而並發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栓塞、下肢壞疽等並發症。

  免疫力降低:糖尿病使身體免疫力降低。因為循環全身的血液糖分高,對侵入的細菌來說,營養好、細菌容易生長;對自衛的白血球細胞來說,活動環境不對、吞噬能力受到抑制,使得病患抵抗力差、易感性大。常見的有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膚感染等。

糖尿病並發症該如何預防

  糖尿病的並發症幾乎涉及到了人體的各個髒器,難怪有學者把糖尿病說成是“百病之源”。糖尿病是個相當難纏的毛病,奉勸大家:要持之以恆地運動、控制飲食和體重,才能避免成為糖尿病的受害者。(周偉)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口腔保健

  新華社電專家提醒,口腔衛生狀況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原因之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應到醫院檢查一下口腔,看看是否有牙龈和牙周炎症。

  武漢市揚子社區的一位女士今年59歲,患糖尿病已6年。雖然一直在按醫囑用藥,但空腹血糖值長期在每升10毫摩爾左右,而正常值應在每升6毫摩爾以內。當她聽說拔掉病牙能控制糖尿病,就到醫院拔掉了兩顆病牙,不久血糖就降到了正常水平。

  武漢大學口腔醫院曹正國副教授介紹說,糖尿病和口腔炎症互為因果,糖尿病可導致口腔炎症,口腔炎症可誘發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炎和牙周炎。口腔中有數百種細菌,其中有些細菌可產生毒素,這些毒素進入血液之後,會使胰島素受體不能與胰島素結合,導致血糖升高。

  曹正國說,糖尿病患者伴有口腔炎症尤其是伴有化膿性炎症時,血糖往往升高,而且較難控制在正常范圍內。患者除了注意治療和控制糖尿病以外,還要注意養成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根據實際情況到醫院消除牙龈炎症,並定期做口腔保健。(黎昌政)

  父母壓力大可能影響子女健康

  新華社電英國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壓力大、焦慮或抑郁的父母可能使他們的子女不健康。過去已有研究表明,壓力能夠影響自身的健康情況,但對壓力能否影響他人健康的研究尚不多。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道,瑪麗·卡塞爾塔博士和其研究小組對年齡從5歲到10歲的120名兒童以及他們的父母進行了為期3年的跟蹤研究。研究人員要求父母每周記錄其子女的健康狀況,如果子女生病還要記錄他們的體溫。這些父母每6個月都要填寫有關他們自己精神健康、壓力和家庭沖突的問卷。

  研究者發現,在父母焦慮、抑郁以及他們的子女生病、發熱的幾率之間有明顯關聯。那些具有更加緊張精神症狀的子女比其他人擁有更加活躍的免疫系統。這表明他們的免疫系統正在更費力地工作。

熱門圖文
怎樣預防糖尿病人得上抑郁症?

在糖尿病人臨床治療中,醫生們發現,或許是來自糖尿病治療的沉重壓力,不少糖尿病人或多或少會產

皮膚瘙癢很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

通常理解為的真菌感染意外,還有可能是糖尿病所引起的,處理起來自然不一樣。  糖尿病為什麼導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