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尿路感染屬於中醫“淋症”范圍,多為濕熱下注,膀胱不利,或濕熱日久,傷及腎陰所為。當以清熱利濕、養陰益腎為治,不同證型治則不同,可選用下列中醫藥治療。
膀胱濕熱
主要表現為畏冷發熱,尿頻,尿急,尿痛,少腹脹痛,腰痛,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當以清熱解毒,利濕通淋為治,可選用八正散加減,藥取木通、車前草、扁蓄、矍麥、山栀、茵陳、金銀花、野菊花、烏藥各10克,滑石30克,甘草、竹葉各5克。中成藥可選用八正合劑,每次10克,每日3次沖飲;三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復方金銀花沖劑,每次10克,每日3次沖飲;魚腥草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蒲公英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肝膽郁熱
主要表現為寒熱往來,心煩欲嘔,不思飲食,腰痛,少腹痛,尿頻而熱,舌苔深黃,脈弦數。當以清利肝膽,通調水道為治,可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藥取膽草、木通、甘草各5克,黃芩、山栀、澤瀉、生地、柴胡、當歸、車前草、金錢草、虎杖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龍膽瀉肝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茵栀黃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小柴胡顆粒,每次10克,每日3次沖飲;大黃瀉火散,每次10克,每日3次沖飲;銀蒲解毒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腎陰不足
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咽干唇燥,尿頻而短,小便澀痛,欲出未盡,或伴有低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而數。當以滋陰益腎,清熱降火為治,可選用知柏地黃湯加減,藥取知母、黃柏、熟地、山藥、棗皮、茯苓、澤瀉、丹皮、菊花、杞子、旱蓮草、女貞子各10克。中成藥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歸芍地黃丸1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麥味地黃片,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參麥地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脾腎兩虛
主要表現為面浮肢腫,納呆腹脹,神疲乏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大便溏薄,小便頻數,淋漓不盡,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當以健脾益腎為治,可選用附子理中湯加減,藥取附片、黨參、白術、炙甘草、澤瀉、豬苓、茯苓、木香、肉桂各10克,小茴香、川椒、干姜各5克。中成藥可選用參苓白術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二仙膏,每次10毫升,每日2次沖飲;參茸蛤蚧保腎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青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家庭護理
規律用藥:許多患者在用藥1~2天後症狀即可緩解,3~5天症狀可基本消失。此時很多患者常自行停藥或隨意減量,這是造成病情反復的原因之一。因此,病情緩解、尿常規正常後應繼續用藥,每周復查一次尿常規,連續兩次復查尿常規都在正常范圍時,方可停藥。本病藥物治療最忌吃吃停停,這樣會造成病情反復和菌群的紊亂,影響療效。
多飲水:尿路感染患者每天飲水量要達1500毫升以上,大量飲水可使尿量增多、沖刷尿路,促進廢物排洩。
注意休息:治療期間要注意臥床休息,這是重要環節。中醫有“臥則血歸肝腎”的理論,強調的就是人在臥床時可增加肝腎的血液循環,促進病變的修復過程,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調暢情志:由於尿路感染的發生與抵抗力下降和精神緊張有密切關系,所以平時應注意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和長期精神緊張,這是預防反復發作的基本條件。
清淡飲食:患者應注意清淡飲食,少吃油膩及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蔥、蒜及咖啡等。不要飲酒,尤其是烈性酒。
局部清潔:保持會陰部清潔。女性在排尿或排便後應從前到後擦拭會陰部,避免把胃腸道細菌引人尿道。每天應至少清洗一次會陰部,但應注意的是清洗時避免在會陰區用刺激性肥皂、泡沫劑、粉沫劑和噴劑等。另外,清洗時不宜坐浴,因為坐浴時水中的細菌易進入陰道。
衣著適當:避免穿過緊的衣褲,內衣內褲要選擇棉制品。內褲應每天換洗,防止逆行性感染。
注意食療:一些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療方也可選用,如車前草粥、金銀花粥、扁豆粥,竹葉粥、涼拌魚腥草、茯苓餅、綠豆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