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知識 >> 糖尿病基本常識 >> “臨界糖尿病”如何管理?

“臨界糖尿病”如何管理?

  

         2型糖尿病已成為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其高患病率、高致死率及高額的醫療支出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目前,中國糖尿病人口已躍居世界第一,另外還有1.5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前期,顧名思義就是血糖水平升高,但未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准,即處於臨界狀態,屬於糖尿病高危人群。如果放任不管,早晚有一天會戴上糖尿病的帽子。

  目前,糖代謝水平正常與否是根據靜脈血漿葡萄糖數值來判定,糖尿病前期即指靜脈空腹血糖在6.1-6.9mmol/L之間和(或)靜脈餐後2小時血糖在7.8-11.1mmol/L之間。一般,臨界糖尿病甚至早期糖尿病不伴有任何不適症狀,故不易引起重視,有些病人到出現糖尿病並發症時,比如視物不清、泡沫尿、冠心病及老爛腳等才去看病,此時往往醫療花費大,且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加強對糖尿病前期或臨界糖尿病人群的管理,已成學界共識。

  古語雲“上醫治未病”,如何才能阻止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呢?

  近年來,國內外已進行了多個循證醫學研究證實生活方式干預可有效預防糖尿病,即通過飲食加運動手段減輕體重可以有效預防糖尿病。

  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早,並且成果卓著。聞名於世的“大慶糖尿病預防六年前瞻性研究”(1986-1992),是國際上第一個隨機分組的、以單純生活方式干預預防糖尿病的臨床試驗。它將糖尿病前期人群分為飲食干預組(脂肪占熱量的25%-30%、減少糖攝入、限酒及鼓勵蔬菜攝入),飲食與體力活動干預組。在飲食與體力活動干預組中,非肥胖人群以改善飲食為主,肥胖人群則以進行規律體力活動減輕體重為主。體力活動指每天1到2個單位的體力活動量,1單位指30分鐘慢跑或5分鐘游泳。

  研究結果發現,對於任何體型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生活方式干預均能顯著降低糖尿病發病率30%-50%。此外,“大慶糖尿病預防20年後續研究”發現,當初接受過為期僅6年生活方式干預的人群,即便此後14年間停止干預,20年間的糖尿病發病率為43%,遠低於從未接受干預人群92%的發病率。也就是說,對於糖尿病前期者而言,每6名接受6年生活方式干預,就有其中1人在此後20年間可免於發生糖尿病。上述結果強烈提示,生活方式干預預防糖尿病的作用是長期且持久的。這不僅歸功於強化干預期間血糖水平的有效降低,而且或許正是干預期間所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才使人們受益終身。

  國外學者從我們的大慶研究中得到啟示,為了研究生活方式干預是否也適用於西方人群,相繼開展了美國糖尿病預防計劃(DPP)和芬蘭糖尿病研究(DPS)。1996-1999年美國DPP研究將糖尿病前期人群隨機分為三組,其中生活方式干預組推薦低糖低脂飲食加上適當劇烈運動,如每周快跑150分鐘,以降低體重的7%為目標,另外還有服用二甲雙胍組及服用安慰劑組。經過3年的隨訪研究,發現單純生活方式干預使糖尿病的發生風險降低58%(適用於各類患者),而服用二甲雙胍降低糖尿病風險僅31%(更適用於年輕的超重患者)。這提示我們不吃藥的干預手段比吃藥更佳更安全,同時操作性更強、花費更少。

  1998年芬蘭開展DPS研究,3年後的隨訪結果發現生活方式干預組罹患糖尿病風險降低58%。值得一提的是,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生活方式干預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更是高達71%。

  相關研究結果令人振奮,但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生活方式改變不僅是一頓飯、一片藥或暫時的減重,而是改變習慣並長久地堅持少吃多動,同時要定期監測血糖水平,使之處於正常范圍內。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定能阻止臨界糖尿病轉變為糖尿病,讓我們行動起來。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