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糖尿病的治療,雖然胰島素和降糖藥物均有明顯療效,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以下幾種非藥物療法對糖尿病有肯定療效,且無任何不良反應:
針灸療法:可選三陰交、足三裡、陽池、外關、太沖、太溪、復溜、胰俞、脾俞、胃俞、肝俞、腎俞等穴。采用針法或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一個月為一個療程。臨床及實驗研究發現,針灸可降低血糖,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臨床症狀,增強機體對血糖的良性自我調節機制。
拔罐療法:可選背部肺俞、脾俞、腎俞或腹部中脘、天樞、水道等穴。塗上潤滑劑,拔罐或走罐後留罐5~10分鐘,每日或隔日一次,以一月為一個療程。
心理療法:要讓病人知道,糖尿病不可怕,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學習防治糖尿病知識,解除思想顧慮,積極采取干預措施,是可以控制的。樂觀情緒有利於維持糖尿病患者內環境的穩定,而焦慮情緒會引起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應激激素的分泌,從而拮抗胰島素,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病情。
體育鍛煉:體育鍛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療法,特別適用於老年肥胖患者。具體可根據自身情況,每日堅持15~30分鐘,采用打太極拳、慢跑、散步等方式鍛煉。糖尿病屬於中醫學消渴病范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明顯增加。基於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思想,運用中醫學養生理論,指導糖尿病患者飲食起居、四時情志等,以協調其陰陽、精氣神,從而達到協同治療,較好控制病情的目的。
控制飲食是基礎
除藥物治療外,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的重要一環。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在飲食的調配上要合理,不偏食。如《素問·藏氣法時論》雲:“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糧食、肉類、蔬菜、果品等有主有從,適當合理調味,才能補益氣血津液,有益於人體健康。同時,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歸經不同,所含的營養成分以及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肝入脾,鹹入腎”等,要做到合理膳食,均衡搭配,才能有益健康。
甜:甜入脾。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宜少食。
酸:酸入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髒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的功效。以酸味為主的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動脈硬化。
苦:苦入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辛:辛入肺。辛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鹹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
有些人信奉飲食越清淡越好,甚至是吃素。在素食中,除了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外,其他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都很少,而且營養價值較低。其實,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不在於吃葷還是吃素,而在於吃什麼和吃多少。如雞、鴨、魚、肉之類的食物中大多含有非常豐富的優質蛋白,以及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它們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不能缺乏。如果用植物蛋白來代替,則比較困難。因為植物中蛋白質含量較低,且質量(即所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的種類和量的多少)不如動物蛋白好,所以在一定程度內多進食動物蛋白,是大有益處的。
如山藥小麥粥有養心陰、止煩渴的功用,用於糖尿病心陰虛者,小麥為高纖維食物,能明顯降低血糖。山藥熟地澤瀉瘦肉湯有滋陰固腎、補脾攝精的功用,適用於糖尿病脾腎俱虛者。菠菜根雞內金粥可利五髒、止渴潤腸、降糖。胡蘿卜粳米粥可健脾和胃、下氣化滯、明目降壓、利尿降糖。
一些瓜菜也有助於降血糖,苦瓜、南瓜、冬瓜、蘿卜、胡蘿卜、蘑菇、芹菜、菠菜、卷心菜、洋蔥、豌豆等對糖尿病、高血壓病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糖尿病人能否吃水果呢?水果中含有大量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這些對糖尿病人是有益的。水果中所含的糖分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謝時不需要胰島素參加,所以糖尿病人在血糖已獲控制後並非一概排斥水果。水果的吃法也要講究,不要在進餐後馬上吃,可在兩餐之間進食,以免使餐後血糖偏高。
飲食宜忌的基本原則,已成為中醫養生理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備急千金藥方·養老食療》雲:“安身之本,必須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飲食有節的調養方法對防治糖尿病尤為重要。
運動鍛煉應適度
古人早就認識到,適當運動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運動,以不疲勞為度,可根據病情選擇散步、健身操、太極拳、游泳、交誼舞等。尤其是太極拳,具有輕松、自然、舒展、柔和的特點,最適合糖尿病患者。
適度的活動可防治糖尿病已是眾所周知的,但活動量太過與不足對人體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對此古代醫家早有闡述。《素問·上古天真論》:“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歲。”華佗於《中藏經》中雲:“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現代研究,運動可使糖耐量降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和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症的發生。這與中醫學的認識不謀而合。
起居保養順四時
《內經》:“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強調人與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息息相關,是一個動態的整體。所以,人們要想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必須對自然界四時周期性變化作出適應性調節。如順應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借以提高人體對外界氣候的適應能力,否則就會變生或引發種種疾病。因此,《素問·四氣調神》指出:“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強調了順應陰陽四時是人體養生長壽的根本。糖尿病的發生從內因上來說是由於體內陰陽水火失去平衡而引發。所以,順應四時陰陽變化規律,及時調整機體陰陽,使之趨於平衡,對糖尿病的防治較為重要。
總之,糖尿病患者應在中醫養生理論的指導下,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樂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方能形與神俱,而利於病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