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醫學: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受到患者及社會的足夠重視嗎?
陸菊明:糖尿病患者剛確診時,如果有高血糖症狀,他們的重視程度較高。但更多患者的血糖是逐步升高的,剛開始自我感覺不明顯,他們認為自己能吃、能喝,什麼都不耽誤,對治療不重視。糖尿病慢性並發症主要有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部壞疽以及糖尿病引發的心腦血管病變等。糖尿病在進展到15~20年時,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才呈現多發態勢,25年左右達到高峰。
除了需要向糖尿病患病個體宣傳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危害外,我們也要呼吁社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對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給社會醫療資源帶來的負擔予以足夠關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胡善聯等學者撰寫的《我國糖尿病流行病學和疾病經濟負擔研究現狀》(發表在《中國衛生經濟》2008年第27卷第8期)一文指出,“糖尿病直接醫療費以年均19。90%的速度增長,超過同期GDP以及全國衛生總費用的增長。其中,門診和住院費占很大比例,特別是住院費的增長較為顯著。並發症成為影響糖尿病經濟負擔的主要因素。”胡善聯等學者呼吁:“我國糖尿病不斷增長的患病率和經濟負擔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政府部門在進行衛生資源分配時應充分考慮糖尿病及其並發症造成的沉重的疾病負擔。”
大眾醫學:穩定血糖對控制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有何意義?
陸菊明:以前,醫學界對高血糖與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關系研究比較多,近年來發現血糖波動對大血管危害明確。所謂大血管並發症指冠心病,腦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變。血糖波動與餐後高血糖有關。中國糖尿病患者一般空腹血糖不太高,但餐後血糖升高明顯,一日三餐形成的血糖低谷和血糖高峰引起了血糖波動。血糖波動對大血管的損害不容忽視。糖尿病並發症死亡病例中,很多人死於腦梗死或者心肌梗死。
因此,穩定血糖對延緩和控制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特別是大血管並發症有重要意義。在選擇糖尿病藥物時,要重視餐後血糖控制的效果。以胰島素為例,有兩類胰島素對控制餐後血糖有積極意義。一種是發揮作用比較快的胰島素類似物,餐前0~15分鐘注射就可控制餐後高血糖。此類藥物起效速度快,患者依從性好。另一種是新型的短效口服促胰島素分泌降糖藥,如諾和龍,能促進胰島素早期分泌,可較好控制餐後血糖。
大眾醫學:糖尿病慢性並發症治療是以降血糖為主嗎?
陸菊明:糖尿病慢性並發症中,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與高血糖關系最密切,只要將血糖控制在達標范圍,就可明顯降低視網膜病變和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從預防角度來看,應嚴格控制血糖。
但是,當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發展到不可逆階段時,僅靠降血糖是不夠的,必須采取綜合控制措施,包括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壓、控制體重,必要時加強力度,還需要增加抗凝治療。綜合控制血糖時,要謹防低血糖發生。
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患者,要樹立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可防可治的信念,但前提是“早發現、早治療、早達標”,否則當疾病進展到不可逆階段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