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臨床常見,但糖尿病患者合並頸椎病可引起類似低血糖表現的交感神經興奮症候群,臨床如果沒有充分注意,盲目加餐或減少降血糖藥物可能導致糖尿病加重,提醒大家要警惕“頸糖綜合征”。
劉大爺患糖尿病多年,一直在服用降血糖藥物,但近一個月來,他老是覺得肚子餓、出汗、沒力氣、心跳加快,莫名焦慮煩躁。劉大爺以為是自己糖尿病已好卻仍服用原來劑量的降糖藥造成了低血糖。於是,劉大爺擅自減少了降糖藥物的劑量,當他幾天後檢查血糖時,空腹血糖升到了13mmol/L。經醫生診斷,劉大爺患上“頸糖綜合征”,“低血糖”症狀是頸椎病在作怪。
寶安區中醫院周鵬醫生介紹說,有研究顯示,大約56%的糖尿病患者會同時患有頸椎病。頸椎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頸椎間盤變性,而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生時可促進這一病理過程。另一方面,頸椎病又會導致糖尿病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症狀加重。患有“頸糖綜合征”的患者,頸椎病變可直接壓迫或刺激鄰近交感神經,引起饑餓、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多汗、乏力、肢體震顫、焦慮及緊張等類似交感神經興奮症候群,可能誤以為是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反復發生類似低血糖表現的交感神經興奮症狀,查血糖並不低時,應注意自己有無頸椎病。
兩者之間可通過以下幾點加以區別:1、低血糖發作多在進餐前或胰島素作用高峰時間,頸椎病發作多無規律或與頸部活動有關;2、在患者飲食、生活有規律、環境穩定及用藥合理情況下不易發生低血糖,而頸椎病仍可頻繁發生;3、過量服用降糖藥物所致的低血糖不處理會加重或致昏迷,頸椎病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則可自行緩解。
“頸糖綜合征”的治療要兼顧兩方。首先,如果頸椎病變控制不了,勢必影響人體的交感神經,而交感神經對胰島β細胞的影響很大。若調節好交感神經系統功能,使其恢復平衡,能消除對胰島β細胞的不良刺激;其次,如果解除了頸椎病變對神經的壓迫,便能恢復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使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恢復正常;改善胰島β細胞的血液供應,修復胰島β細胞的功能,提高胰島素的分泌水平,使血糖調節趨於正常,從而達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同時,糖尿病控制達標了,對頸椎病的治療也有好處。糖尿病可引起骨質過早過快地退化甚至疏松。如果頸椎骨質及頸椎間盤等發生過早、過快的退化,勢必導致頸椎間盤及頸椎骨質發生病變。糖尿病控制達標了,可避免頸椎病復發或加重。
頸椎病臨床常見,但糖尿病患者合並頸椎病可引起類似低血糖表現的交感神經興奮症候群,臨床如果沒有充分注意,盲目加餐或減少降血糖藥物可能導致糖尿病加重,提醒大家要警惕“頸糖綜合征”。
糖尿病人逐漸年輕化
據國際糖尿病聯盟2011年統計,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數為3.66億,預計2030年將達到5.5 |
|
糖尿病性腦血管病有哪方面的症狀表現
腦血管病發生在糖尿病後、與糖尿病同時發生或發生在發現高血糖、糖尿病之前,腦血管病發生隨年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