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糖尿病人自身調節代謝的能力喪失,內、外環境的微小改變都會導致血糖的波動,(諸如氣候變化、飲食不當、緊張勞累、情緒波動等),為使病情控制在滿意的水平,就需要經常對糖尿病的一些指標進行監測或自我監測,獲取血糖及有關代謝異常的信息,依次作為調整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的可靠依據,判斷現行的治療是否正確,是否達標。這樣做,除了能嚴格控制高血糖外,還能防止醫源性低血糖的發生。
糖尿病專家指出,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觀察和診斷中的三個重要指標。
糖尿病以血糖升高為基本表現,控制好血糖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亞洲-太平洋地區2型糖尿病政策組指出: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mmol/L,餐後血糖控制在4.4~8.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為理想;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餐後血糖控制在≤10.0mmol/L,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7.5%,為尚可。
老年糖友尤其要注意檢測餐後血糖
老年人空腹血糖不高,沒有症狀,不等於不是糖尿病。 在臨床上,有2/3的老年糖友,空腹血糖不高,沒有明顯症狀,但是餐後2小時血糖監測,血糖則大於11mmol/L。
不要小看餐後高血糖,它對人體血管的損害,尤其是對微血管的損害比空腹高血糖對其損害更大。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變,會引起毛細血管間質腎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並發症。
因此,對於老年人體檢,不僅要篩查空腹血糖,還要關注餐後2小時血糖。
餐後血糖升高危害大 監測更需注意
醫學證明:在一些高危人群或2型糖尿病患者中,當其空腹血糖或糖化血紅蛋白還正常時,餐後血糖已經升高,因此餐後血糖是一個較早的診斷指標。
餐後血糖升高,對糖尿病患者的並發症和預後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相同空腹血糖水平下,餐後2小時血糖越高收縮壓越高。無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如何,隨著餐後2小時血糖升高,頸動脈內膜厚度增加,大血管並發症的危險性增加。空腹血糖水平相同的人群,餐後血糖越高死亡率越高。
如果檢查發現了餐後高血糖,也不必驚慌,要注重生活方式的干預。生活方式包括以下三點:①控制體重,如果體重超過了標准體重,就應該適當減肥;②合理飲食。就是根據標准體重和一天活動的狀態,將每日所需攝入的總熱量合理分配到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等食物中去;③適當運動。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不僅可以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更有大量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減輕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抵抗。
糖化血紅蛋白監測糖尿病的重要指標
對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紅蛋白是很重要的病情衡量指標,然而據2006年開始的IMPROVETM全球項目的最新研究顯示,51%的患者從未聽說過糖化血紅蛋白,10%以上的醫師每年對患者進行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測不到一次。在中國,只有1/4的醫師認識到糖化血紅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標准。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小於7%,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建議糖化血紅蛋白控制標准為小於6.5%,我國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議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下。當糖化血紅蛋白小於等於7%時,我們一般認為血糖控制比較理想,如果大於8%(包括8%)則意味著需要加強血糖控制。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達標准,並且血糖控制狀態較為平穩,每年至少應該接受兩次糖化血紅蛋白檢測;對於那些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狀態不穩定的患者以及正在進行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應該每3個月進行一次糖化血紅蛋白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