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動的危害比高血糖更大
基礎研究證實:血糖波動性升高,能夠加速血管內皮細胞的凋亡,促進血管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臨床研究證實:血糖反復波動,在治療過程中容易頻繁發生低血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國外曾進行過一項試驗,觀察“正常血糖和高血糖交替”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凋亡的影響,對照組是“單純高血糖組”,結果發現,“血糖波動組”對內皮細胞的損傷比“單純高血糖組”更加嚴重。進一步研究還證實:血糖的高波動性對於死亡的影響要大於單純高血糖,這是因為組織細胞對於穩定的高糖環境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形態和功能受損程度相對穩定。而當處於反復波動的高糖環境時,由於適應能力欠缺,加速了細胞形態和功能的損害。
血糖的生理調節與異常波動
正常生理狀態下,血糖值也並非恆定不變,一天當中的不同時間(如餐前與餐後)或是在非同日的同一時間,血糖往往有一定的波動,只是波動的幅度不大,血糖曲線相對平緩,這主要依賴於機體具有非常精細的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使血糖在一定范圍內保持相對穩定。
糖尿病患者由於存在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細胞功能缺陷,對血糖的調節能力下降,加之飲食控制不佳、用藥方案不合理、治療依從性差等因素,導致血糖總體水平升高以及血糖波動性增大。表現為全天24小時血糖曲線波動明顯,尤其是餐後血糖顯著上升;非同日測定的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的變異度也顯著增加。
血糖控制的新理念
國內外大量循證醫學試驗證實,嚴格控制血糖對於減少糖尿病的慢性並發症,尤其是微血管並發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減少並發症、改善患者的預後,要求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較以往更加嚴格。但同時必須看到,血糖控制越嚴格,相伴而來的低血糖風險也越高,血糖波動的幅度也相應增加,前者益處在一定程度上被後者所抵消。為了趨利避害,取得最佳的臨床效益,國際上提出了“精細降糖,平穩達標”這一新的治療理念,按照這個理念,血糖控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對血糖總體水平的控制;二是對血糖波動性的控制。不可片面強調對血糖的嚴格控制,而忽視對血糖平穩的要求。
全天候監測血糖波動
糖化血紅蛋白是監測血糖總體(量的方面)控制水平的一項良好指標,但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波動(質的方面)的情況,兩個患者糖化血紅蛋白相同,但血糖波動幅度可以相差甚遠,預後也截然不同。過去主要是通過頻繁采集靜脈血測定血糖來評價日間血糖的波動性,這種方法對於評價全天血糖波動性有很大的局限性。新近應用於臨床的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通過測定組織間液葡萄糖的濃度來計算血糖濃度,能夠准確記錄24小時血糖波動的情況;連續72小時的血糖監測可以獲得平均血糖、血糖標准差、高血糖和低血糖時間百分比等多項評價血糖波動性的指標,為評價日常血糖波動性提供更詳細和更有說服力的數據資料,而且還可以及時發現導致血糖波動性增大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