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個真正有效的抗糖尿病藥物,胰島素已經走過了八十多年的歷程。在這歷程中,雖然不斷有新的口服降糖藥問世,但沒有一個可以撼動或挑戰胰島素的王者之位。當然胰島素也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與時即進。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歷史的足跡來溫習胰島素在用藥途徑上的發展,看一看現在胰島素除了經典的注射途徑外是否還有其它途徑。
靜脈和皮下注射是胰島素最早、最經典的用藥途徑。目前1型糖尿病和晚期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是靠皮下注射胰島素來維持生命。而對於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並發症(如酮症酸中毒)或需要輸注葡萄糖時就必需在補液中加入胰島素,這樣既可以補充液體提供能量,又不致使血糖上升。
由於皮下注射有痛苦,靜脈注射又不適合患者自我使用。於是人們想到吸入性胰島素,首先是鼻噴霧劑,這樣就可以讓糖尿病患者免除打針的痛苦,但困撓鼻噴霧劑的主要問題是噴霧劑吸收很不穩定,劑量很難把握。普通感冒就可能使吸收率與平時大相徑庭,這樣就很難保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能夠得到平穩的控制。而且,如果患者有肺部疾病,則會使吸入性胰島素的吸收大打折扣。其後研究人員又想到口噴霧劑,口噴霧劑比鼻噴霧劑使用更加方也更易於接受,而且由於口腔受外界影響比呼吸道小,所以吸收也相應的更為穩定些。對於吸入性胰島素醫學家一直擔心長期使用是否會導致呼吸系統和口鼻咽喉方面的疾病,使得患者雪上加霜,所以學術界對吸入性胰島素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目前有4種吸入性胰島素產品在開發中,今年3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藥物研究所研制的胰島素口噴劑完成臨床試驗。臨床試驗顯示,口噴劑治療與皮下注射療效無明顯差異,也沒有發現對口腔粘膜的刺激與損傷。看來吸入性胰島素前景光明。
口服胰島素,一直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按照經典的理論,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進入消化道必然被破壞而失效。但人類歷來就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所以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觸摸口服胰島素這個老虎屁股。經過努力,今年2月27日,俄羅斯科學院生化合成技術研究所宣布研制出胰島素片劑。據研究人員介紹第一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每天4次服用胰島素藥片,可達到與每天注射胰島素一樣的療效。目前,該藥品已進入了第二期臨床試驗階段,最樂觀的估計是新藥將有望於數年後上市。雖然,這在醫學界內還沒有得到完全的確認,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希望,口服胰島素的優點是不言而喻的。看來糖尿病患者,免除打針的痛苦不再是一個難圓的夢。
人類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就在於總是不滿足於現狀。對於糖尿病,人們也在想,如果能夠在體內加入某種藥物或裝置,令身體能自己不斷產生胰島素那該多好。據《中國醫藥報》2001年11月29日報道,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工程系研制出一種膠囊,將其植入老鼠體內,可以不斷產生出胰島素。在這個1厘米長的膠囊裡面是一種細胞,這些細胞運用體內的養分和氧氣,會不斷分泌出胰島素來。將這種膠囊,稱之為“胰島素膠囊”,將它歸為胰島素的一種用藥途徑,不免欠恰當,而且,它僅僅是個動物試驗,就算將來它真的植入人體內也可以產生胰島素,也還面臨著如何調控的巨大難題,但它使研究人員和患者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顧胰島素用藥途徑的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有朝一日,糖尿病將不再可怕。
到目前為止,胰島素仍是糖尿病病人最好的治療藥物之一。但胰島素畢竟需要反復注射,一個人如果每天注射3次共注射30年,那就意味著他要注射3萬余次,這中間的煩瑣、不便和疼痛是正常人或不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人難以體會的。所以,人們對不需注射的胰島素制劑抱有很大的期望,國內外專家也投入很多時間和經費,致力於這項工作,並已取得很大進展。非注射性胰島素給藥方式包括:
第一,胰島素滴眼劑:將胰島素制劑滴入眼內,通過結膜加以吸收,動物實驗已獲成功,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我國也將在臨床上對這種胰島素制劑加以研究和觀察。
第二,胰島素滴鼻劑:通過鼻黏膜吸收而發揮作用,有一定療效,但可能引起鼻黏膜水腫,造成鼻塞。
第三,胰島素噴霧劑:吸入呼吸道後經小支氣管或肺泡黏膜吸收,經動物實驗證實,也有較好的療效。
第四,口服胰島素制劑:是最令人感興趣的非注射法胰島素給藥方式,口服後胰島素在胃及小腸內不被破壞,在大腸內分解、釋放出來,通過腸黏膜進行吸收。動物實驗正在進一步完善。困難的是如何讓胰島素的吸收速度與血糖變化同步。
第五,皮膚滲透法:將胰島素制劑置於皮膚表面,借助於離子活性物質使胰島素透入體內,此種方法也在研究之中。
總之,非注射性胰島素給藥方式雖然目前還不夠成熟,未能用於臨床,但很有前途,最後終將代替胰島素注射療法。
胰島素打過量了怎麼處理
不小心胰島素打過量了怎麼辦?一起來看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吧。 李女士57歲,患2型糖尿病1 |
|
胰島素注射時間要抓准
胰島素的注射時間大體有以下幾種。餐前注射目前臨床使用的常規胰島素是一種六聚體的胰島素,皮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