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是糖尿病神經並發症的一部分。目前關於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有報道患病率為17%~40%。本病可廣泛累及心血管、胃腸、泌尿和生殖等多個器官系統,具有起病隱匿,病情逐漸進展,表現復雜的特點,個體表現的差異較大。病變的早期往往僅累及迷走神經,但隨著病情發展交感神經亦相繼受累,尤其表現於心血管、胃腸、泌尿系等功能紊亂。糖尿病性自主神經病變涉及的多系統、多髒器,而表現為糖尿病心髒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直立性低血壓、糖尿病胃輕癱、糖尿病性腹瀉、糖尿病性便秘、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礙、糖尿病泌汗異常等多種病變。
如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心髒自主神經病變一直是醫生和患者都感到棘手的治療難題。據有關資料顯示,糖尿病心髒自主神經病變作為糖尿病的並發症是臨床常見病,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可使糖尿病患者出現心動過速、體位性低血壓等不適症狀;同時對糖尿病合並冠心病的臨床過程和預後有重要影響,使糖尿病合並冠心病患者發生猝死、無痛性心肌梗死及心律失常的幾率顯著增加。西醫采用心率變異性測定(HRV)、深呼吸RR間期測定、蹲踞試驗和心率變異性頻譜分析等檢測方法,大大提高了對糖尿病心髒自主神經病變的早期診斷和准確率。治療主要是降糖、營養神經和改善微循環等綜合治療,但往往療效不盡人意。
中醫在長期的糖尿病及其慢性並發症的防治實踐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臨證經驗。認為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在其相對漫長的病變過程中,病理演變的規律與糖尿病大致一致,具體表現為:始則陰虛熱盛,繼則氣陰兩虛,終則陰陽兩虛。氣虛可以導致消渴,陰虛也可以導致消渴,而氣虛和陰虛往往相互轉化,共同加重,最終導致氣陰兩虛。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虛推動無力,血液運行不暢,緩慢澀滯,而成瘀血。陰虛火旺,煎熬津液,津虧液少則血液不暢亦可成瘀。瘀血形成之後又可阻滯氣機,使津液失於敷布,以致加重糖尿病病情而出現多種自主神經並發症的症狀和體征。
具體而言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在中醫學中分屬於多個病證,如便秘、洩瀉、心悸、陽痿、汗證、癃閉、失眠、嘔吐等。由於這些病證是繼發於糖尿病之後,故有其特殊性及規律性。從病機上看,升降失調、開合失司是該病的核心病機。氣機升降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轉失常,由於陰虛燥熱、痰濕內阻、肝失疏洩、脾胃虛弱等因素導致氣的運行不暢或升降出入運動失去協調,而出現氣機逆亂、氣機郁滯、氣機下降等病理變化。多種髒腑功能失常均可導致氣機升降失調,其中脾胃功能失常與該並發症的發生關系尤為密切。開合失司則表現為異常出汗和癃閉。中醫認為該病涉及代謝系統及心髒神經系統兩個方面,系脈絡瘀阻、失於榮養所致。陰虛為本,燥熱為標。
本病起病隱匿,病情是逐漸進展的,往往在血糖得到較好的控制後,仍然有較明顯的不適症狀,中醫藥對2型糖尿病的治療作用現一般認為是防治其慢性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而非微弱的單一降糖,即中醫藥的作用機制是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及其綜合防治效用,中醫藥目前的研究重點也體現了這種基本治療觀念,並獲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中醫藥對2型糖尿病早期防治,即對早期糖尿病自主神經功能受損的研究還很薄弱,中醫學的“治未病”既是早期防治理念的具體體現,也是中醫學的優勢與特色。中醫藥在治療該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遣方用藥,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少的優點。
在具體,的治療上除應針對臨床表現外,更應培土養心,從脾論治,采用益氣養陰、健脾補腎、活血化瘀等法。如采用益氣養陰活血中藥能有效控制血糖,改善代謝,調節免疫以及對自主神經的直接保護作用。經實驗和臨床觀察顯示,中藥組方可有效調節和控制患者血糖,改善高血糖所致神經細胞水腫、變性及壞死,修復自主神經髓鞘的完整性和改善內分泌功能,充分顯示出中藥在治療該病方面的優勢。另外,采用針刺也可治療自主神經病變,選內關、神門、三陰交等穴位,運用以心率變化為基礎的自主神經功能試驗指標,經針刺治療後患者的靜心率、呼吸差、乏氏指數反映自主神經功能的參數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但由於糖尿病患者的皮膚非常寶貴,所以針灸及火罐治療不作為首選治療。
近年來對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中醫治療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治療方法豐富多彩,思路新穎,多有創新。隨著基礎研究和臨床治療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中醫藥在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防治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由於本病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只有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才可獲得最佳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