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長瘡的病根竟然是糖尿病。患者郭先生昨日感慨萬分,想治好病一定要找准病根。
45歲的郭先生在漢口一家外貿單位從事銷售工作。4月中旬,他背上突然長了兩個小瘡,他並不在意,估計是應酬多上火。誰知兩個小瘡越長越大。5月中旬,郭先生已輾轉多家醫院外科、皮膚科診治,但卻無任何效果,兩個小瘡已長成碗口般大小瘡,還流膿淌水。
郭先生日前慕名來到省新華醫院糖尿病工作室,劉佩文教授檢查確診為糖尿病。經系統治療,一個月後郭先生的血糖降了不少,背上的疱也小了很多。
劉教授說,糖尿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膚組織的糖原含量也增高,這樣就給霉菌、細菌的感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1/3的糖尿病病人常發生瘡、癰等皮膚膿性感染,有時可引起敗血症或膿毒血症,還有部分病人會出現皮膚瘙癢,這些症狀常常會被誤診為皮膚病,但以皮膚病治療卻無任何效果,反而症狀會加重,這時就要警惕是不是糖尿病在“作祟”。
鏈接:糖友們的足部很“受傷”
糖尿病肢端壞疽的特點
糖尿病肢端壞疽大多發生於中老年人;男多於女,男女之比為3∶2;病程平均約10年,壞疽部位下肢多見,占92.5%,上肢少見,約占7.5%;單側發病約占80%,雙側同時發病約占20%;足趾和足底同時壞疽的多見,占77.5%;足趾和小腿同時壞疽占5%,僅小腿壞疽占5%;足趾或手指發病占12.5%。
臨床類型有干性壞疽、濕性壞疽、混合型壞疽三種。
(1)濕性壞疽。肢端體表局部軟組織糜爛,形成淺潰瘍,繼之潰爛深入肌層,甚則爛斷肌腱,骨質受破壞,大量組織壞死,形成大膿腔,排出較多分泌物。此型壞疽多見,占72.5%,主要病理基礎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微循環障礙。
(2)干性壞疽。受累肢端末梢缺血壞死,干枯變黑,病變界線清楚,發展至一定階段不經處理會自行脫落。此型壞疽約占7.5%,其主要病理基礎是中小動脈閉塞所致缺血性壞死。
(3)混合型壞疽。約占20%。微循環障礙和小動脈阻塞兩類病變並存,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壞死,又有足和(或)小腿的濕性壞疽。
糖尿病肢端壞疽的分級
0級:無開放性病變,明顯供血不足。
Ⅰ級:淺表潰瘍。可由水疱或其他損傷所致,或自發產生。
Ⅱ級:潰瘍深達肌腱、韌帶、骨關節。
Ⅲ級:深部潰爛感染,並有骨髓炎和膿瘍窦道形成。
Ⅳ級:有趾及和(或)部分足壞疽。
Ⅴ級:全足壞疽,一般需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