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數增加與診斷標准變化有關
2008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組織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我國20歲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的比例為15.5%。5年間,糖尿病前期人群數量的爆發式增長與診斷標准變化有重要關聯。國際糖尿病聯盟副主席,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紀立農介紹,糖尿病前期主要是指受檢者的糖代謝處於異常狀態,包括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減低。目前在中國,對於糖尿病前期的診斷,主要依據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試驗中2小時血糖兩個診斷指標。此次最新發布的研究結果采用的是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的診斷標准,與我國和世衛組織的診斷標准相比,該標准中用於診斷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指標下限從6.1毫摩爾/升降低到5.6毫摩爾/升。“由於有的餐後血糖升高者,其空腹血糖指標並無異常,如何實現空腹血糖與餐後血糖的同步診斷,目前學界尚存爭議。”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金奎教授指出,避免餐後血糖異常的高危人群漏診,是美國糖尿病學會推薦更低空腹血糖診斷標准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數量與診斷定義有關,診斷標准的‘切點’下降,確診人群數量勢必增加。”楊金奎說。紀立農表示,在這一新的糖尿病診斷體系中,糖化血紅蛋白處於5.7%~6.4%之間的階段,雖然沒有命名為糖尿病前期,但類似於用血糖檢測診斷的糖尿病前期,也是罹患糖尿病的高危狀態。
重治輕防讓人憂心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每年有5%~10%將發展為糖尿病。針對糖尿病蔓延態勢,近年來,我國已加快防控步伐,但整體而言,對於糖尿病防治的早期防控並不讓人樂觀,這從糖尿病預防的經費投入寥寥無幾便可見一斑。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衛生費用核算與政策研究室主任張毓輝介紹,2011年~2012年,該中心對全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衛生費用核算與籌資機制進行了專題研究,糖尿病是唯一單列出來的疾病。“這主要是考慮到糖尿病近年來迅速流行,可能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研究結果顯示,2010年,我國用於糖尿病防治的衛生總費用為779.64億元,占當年慢病衛生總費用的6.04%,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19%。課題組預測,如果糖尿病發病率迅速攀升的勢頭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我國用於糖尿病的醫療費用將占全國慢病衛生總費用的13.8%,占GDP的1.29%。從年齡分布上看,我國糖尿病防治費用近一半發生在60歲~74歲年齡組人群,但30歲~44歲年齡組、45歲~59歲年齡組發生的費用已分別占總費用的8.45%和29.72%。研究者認為,我國糖尿病發病年輕化的趨勢較為明顯,越來越多正值壯年的人士邁入“糖友”大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勞動力負擔。“作為一種單一疾病,糖尿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負擔已相當驚人,但從費用流向上看,糖尿病仍重治輕防,疾病早期控制不理想。”張毓輝說,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糖尿病衛生總費用中,僅有3.65%用於預防服務,近80%用於治療服務。張毓輝分析,各方對糖尿病防治緊迫性的重視程度不夠,慢病防治投入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等因素,造成了上述問題的出現。
自我防護離不開政府責任
專家指出,要扭轉當前糖尿病高危人群日益龐大的被動局面,必須從個體到社會形成合力,將早期預防的理念真正變成個人的自覺行動。“人體血糖水平處於可變狀態,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干預,異常的血糖水平能夠保持穩定或恢復正常。”楊金奎說。“針對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只建議采用生活方式干預。”紀立農指出,這主要是由於目前藥物干預的長期療效和衛生經濟學益處還缺乏充分證據,因此各國臨床指南也都沒有將藥物干預作為主要的預防糖尿病手段。面對我國糖尿病高危人群身處“險境”卻不自知,很多人即使知曉後也不以為然的嚴峻現實,紀立農認為,這需要醫務人員、行業組織、大眾媒體、政府部門等多方協作,加大健康宣傳力度,大力宣傳疾病防控知識,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大眾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程度,做好自身健康管理。在個人加強自我健康管理的同時,還需要全社會總動員,從環境、交通、食品等多個環節入手,努力營造更有利於公眾“采用健康生活方式去生活”的社會環境。張毓輝也建議,應加強政府責任,制定包括糖尿病在內的慢性病防治的明確政策、目標和長期行動計劃,建立慢病投入的多部門合作機制。同時,應完善醫療保險對於慢性病防治的制度設計,在全民醫保的背景下,探索在醫療保險內部動員資金,將預防服務納入補償范圍。
妊娠糖尿病易導致難產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發生的或首次發現的糖尿病,其中80%~90%的孕婦在孕前無糖尿病史, |
|
糖尿病不典型的症狀
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患了糖尿病但其臨床症狀卻很不典型,因此很容易被忽視而延誤病情。但是只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