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以發現糖尿病患者都比較胖,患者在控制好血糖的同時還要控制好體重。那麼對於一些已經成為“糖友”但卻又“胖乎乎”的朋友來說,減肥不僅僅是為了外型上的美麗,更是為了對抗糖尿病所必須做的事情!那麼糖尿病患者應該如何減肥呢?還是趕緊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
生活富裕、生活節奏加快等導致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肯德基、必勝客、可口可樂、家庭汽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綜合的結果導致肥胖人數增多。2002年我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為25%,至2010年增長至38.5%,其中以城市居民占多數。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50%—57%的人口將超重。體重增加主要表現在腰圍增長上,因此,一位外國醫生調侃道:中國人的腰圍增速要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快。
腰圍增長是腹部脂肪增厚的標志,脂肪增加可導致胰島素抵抗加重,胰島素抵抗可導致胰島素作用下降。為維持體內血糖正常水平,胰島細胞(主要是β細胞)就要超負荷工作,以便能夠分泌足夠數量的胰島素。當超過一定限度時,則胰島細胞儲備能力降低,不能分泌出足夠數量的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血糖便開始增高,達到一定標准則糖尿病診斷確立。統計發現,剛發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並發有超重。
反過來,對於超重的糖尿病患者進行減肥意義重大,可減輕胰島素抵抗,恢復胰島素的敏感性,減輕胰島細胞負擔,進而促進病情恢復。
減肥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樹立減肥必定成功的信心1
許多身體超重者對飲食的依賴成為習慣,多吃東西成為一種享受、一種快感,節食則成為痛苦的事情。要充分認識過量的能量(食物)最終將以脂肪的形式在人體中(尤其是腹部)聚集,成為傷害人體的毒性物質(脂毒性),並幾乎對人體所有重要器官造成損傷。控制飲食與減肥,則可減輕與逆轉這種損傷。
掌握科學的減肥方法2
(1)主食量可逐漸減少。
(2)蔬菜尤其綠色蔬菜可適當增加,並且在吃主食前吃。一方面可增加飽腹感;另一方面可延緩食物的吸收。
(3)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十分饑餓時進食沒有吃飽,但飯沒有了,繼續做飯,等飯做好了可又沒有食欲了。這說明人體產生飽腹感有個過程或阈值,達到這個阈值大概需要20多分鐘。吃得快,則必然吃得多;吃得慢,則吃得少。結果都是吃飽了,後果卻不同。
習慣成自然3
吃飯多也是種習慣。胃是個可塑性肌肉器官,飯量大,胃自然就撐大了。如果吃得少,胃就會有“空曠”的感覺,自然不舒服。但逐漸減少飯量,胃也會慢慢變小。一般需要2—3個月。到那時,就不想多吃東西了。減肥也就成功了。
最近西班牙的一項研究報告第一次證實,吃飯時間和主食內容也對減肥是否成功有影響。研究顯示,午飯吃太晚,減肥效果差。早點吃主餐,減肥成功可能性更大。夜間吃肉比早起吃肉者減肥的效果差很多。考慮到晚飯後要就寢了,活動少,這樣的結論不難理解。
當然,除了飲食控制,還需要其他手段,比如運動與藥物治療等,與飲食控制配合起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