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糖判斷血糖高低不可信
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時,在多數情況下尿糖會增多,但也有患者會發現,有時二者不同步,到底是哪個檢查指標出了問題?其實,血糖要高過一定的數值,即腎糖阈,尿裡才會出現葡萄糖。正常人的腎糖阈是8.9~10.0mmol/L(160~180mg/dl),血糖超出此范圍,尿糖就是陽性;反之,尿糖就是陰性。

但腎糖阈也是可變化的,如果腎髒有問題,比如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合並腎功能不全者,腎糖阈就可能增高。例如患者的血糖即使達到12.8mmol/L(220mg/dl),尿糖也可呈陰性。這就好比堤壩建高了,水庫裡的水就溢不出來。孕婦的血糖可能在正常范圍,但尿糖有2~3個加號。所以說,只有腎功能正常的人,其尿糖水平才能反映出血糖的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欲用尿糖結果來大致判斷血糖高低,需要腎功能正常作為前提。
餐後血糖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很多人只知道做空腹血糖,但我國的糖尿病,基於飲食習慣等原因,特點是餐後血糖升高較明顯,尤其是老年患者,只查空腹血糖,60%~70%的早期患者會漏診。因此,懷疑自己是糖尿病,一定要做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這是確診糖尿病的金標准。監測餐後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血糖控制狀況,另一方面,對於預防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發生有重要意義。餐後高血糖長期升高可引起微血管及大血管病變,這是由於葡萄糖毒性作用造成的。餐後高血糖以及血糖波動,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血管內皮的損傷,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或加重粥樣硬化進程。進而可導致血栓形成,嚴重威脅心腦血管健康。因此,控制餐後高血糖對於血糖達標非常重要,餐後血糖監測不應小視。糖尿病患者應在飲食和運動並行的基礎上監測好自己的血糖,並嚴格遵醫囑服藥,降低並發症風險。
如何進行血糖監測
指尖毛細血管血糖監測是最理想的辦法。
使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在治療開始階段每日至少自我監測血糖5次,達到治療目標後可每天監測血糖2~4次。若患者的血糖控制較差或病情危重時,則應該每天監測4~7次,直到病情穩定、血糖得到控制為止,當患者的病情穩定或者達血糖控制目標時,則可每周監測1~2天。另外,對於日常生活中的的血糖檢測,也是要根據病情來定的,血糖的檢測時間也會相應的調整。
1、餐前血糖檢測:當血糖水平很高時,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關注的。有低血糖風險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較好者),也應測定餐前血糖。空腹血糖是指8小時以上沒有進食而測得的血糖值。而吃過早飯,到午飯前胃已排空時的血糖不能視作空腹血糖,只能稱為餐前血糖。同理,晚餐前血糖也不能當作空腹血糖。

2、餐後2小時血糖監測:適用於空腹血糖已獲良好控制但仍不能達到治療目標者。餐後2小時血糖是指從進餐第一口計時間,進食後2小時測得的血糖。
3、睡前血糖監測:適用於注射胰島素的患者,特別是注射中長效胰島素的患者。
4、夜間血糖監測:適用於胰島素治療已接近治療目標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5、出現低血糖症狀時,應及時監測血糖。
6、劇烈運動前後宜監測血糖。
7、當患者嘗試新的飲食方案、不能規律進餐、情緒波動、自我感覺不適時,均需要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