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適合做運動嗎?
生活當中大家在做完運動特別是出了一身大汗後,都可能體會到一種酣暢淋漓、全身放松的感覺,其實除了運動帶來的這種表面的身心感受外,其深層的治療作用更不容忽視:它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輕中度高血壓;能減輕體重,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能改善血脂情況,改善心肺功能,促進全身代謝。
運動好處多多,但並不是每一個糖尿病患者都適合,在那些病情穩定及體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穩定期的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患者,提倡運動療法。而如果合並各種急性感染、伴有心肺功能不全、嚴重的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新近發生的心腦梗死、有明顯的酮症及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差的患者,則不宜運動。
如何選擇運動方式?
運動方式多種多樣,我們如何選擇呢?運動類型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有氧運動是指大肌肉群運動,它消耗葡萄糖,動員脂肪,刺激心肺,常見的運動方式有行走、慢跑、爬樓梯、游泳、騎自行車、跳舞、太極拳、球類運動等等。無氧運動通常為特定肌肉的力量訓練,由於氧氣不足,使乳酸生成增加,導致氣急、肌肉酸痛等,常見的運動方式有舉重、一百米賽跑等。糖尿病患者主張采用低、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
·步行,因其運動強度較小,比較安全,特別適合年齡較大、身體較弱的患者,建議從慢速步行開始逐漸增加步行速度。
·慢跑,較為輕松,跑步中不至於出現明顯氣喘,屬中等強度,適合於較年輕、身體條件好、有一定鍛煉基礎的患者,速度可控制在100米/30~40秒。
·與情趣相投的朋友一起打網球、羽毛球、籃球、乒乓球;與家人一起游泳、打保齡球;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翩翩起舞或健美操等,既陶冶了情操,又鍛煉了身體,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還必須注意各個關節的功能活動,包括頸部、雙肩關節、雙腕部、脊柱、雙髋、腰部、雙膝、雙踝及手足指(趾)間關節。適量的關節運動有利於減少關節炎症和退行性骨關節病的發生,對已有關節病變的患者,宜安排一些減少負重的運動,如游泳、坐臥式器械等等。
運動有度方能受益
凡事都有個度,運動也不例外,它不應是心血來潮,也不應是急功近利,貴在堅持、循序漸進、形成規律才是根本。一般每周鍛煉3~4次最宜,每次運動30~40分鐘,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間歇時間。通常餐後1小時開始運動為佳,因為此時血糖水平開始升高,不容易發生低血糖。一般不主張空腹時運動,但許多人有清晨鍛煉的習慣,那麼最好在早晨運動前測一次血糖,如血糖低於7.0mmol/L,應適當進食後再運動,如一杯牛奶,幾塊餅干。運動強度也應把握好,過度或不足都達不到治療效果,這裡介紹三種方法進行自身評估:
方法一:交談試驗。“交談試驗”是衡量運動強度的一種簡單方法。運動達到剛好還能自然交談的程度,表示運動強度比較合適。如果運動中有交談困難,表示運動強度太大,應該降低運動強度。
方法二:自我適應度。運動量適宜:運動後有微汗,輕松愉快;稍感乏力,休息後可消失,次日體力充沛;運動量過大:運動後大汗、胸悶氣短;非常疲乏,休息後15分鐘脈搏未恢復,次日周身乏力。運動量不足:運動後無汗,無發熱感,脈(心)率無變化或在休息2分鐘內恢復。
方法三:有效運動心率。運動後有效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60%左右是合適的運動強度(有效運動心率(次/分)=170-年齡)。
運動是一把雙刃劍,要明白我們的目標並不是成為超人,也不可能一口吃出個大胖子,滴水能穿石,十年磨一劍,只要我們合理安排,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相信一定會迎來生命的另一個春天。
糖友們如何通過運動控制血糖?
自古以來都有談“糖”色變的說法,而如何穩定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最 |
|
糖尿病患者養生要多運動
糖尿病患者如何養生?一定要運動,這是糖尿病人最好最自然的養生方式,但運動一定要適度。人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