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介紹了上肢、肩背的運動療法。接下來幾期將介紹眼、耳、鼻、口腔等五官部的防治運動療法,供讀者朋友們參考實踐。
一、防治眼病的運動療法
眼睛受大腦第一對神經指揮,其病變甚多且復雜。防治眼病的運動療法很多,這裡只介紹幾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早做並堅持下去常能有效。
01
1、揉按睛明、攢竹穴亮眼睛:睛明穴位於雙眼內眼角,為足太陽膀胱經起點。用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揉按雙側睛明穴26~52次,可使雙目與全身陽氣相通,利於眼睛明亮,故曰睛明。接著再揉按攢竹穴26~52次,攢竹穴位於眉毛內端,為足太陽膀胱經起點的第二小站,揉按有助陽氣通達,使眼睛明亮。需注意,重按可使眼睛充血水腫、視物模糊。
02
2、抹刮眉弓防治眼干澀痛:眉弓三穴:①眉尖攢竹;②眉中魚腰;③眉尾絲竹空。攢竹位於足太陽膀胱經,魚腰為經外奇穴,能治目赤腫痛、眼睑潤動,絲竹空於足少陽膽經相通,抹刮後有利外眼肌群和組織經絡疏通、氣血循行,有疾可治,無疾能防。
03
3、按壓四白治腫痛:先把左、右食指和中指並攏對齊,分別按壓在鼻翼上緣的兩側,然後食指不動,中指和其它手指縮回呈握拳狀,食指所在的位置就是四白穴。取准穴位,采用輕輕按壓手法,可防治目赤腫痛。
04
4、捻壓耳垂,轉動眼球防治眼底病變:雙手拇指和食指分別夾住耳垂捻壓。同時保持頭部不動,閉目遠視,接著轉動眼球,先按照逆時針方向(上-左-下-右);然後眼球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上-右-下-左)。按摩耳垂上主治眼病的穴位,同時轉動眼球,可緩解眼肌的緊張度,改善眼底血液循環,有利防治眼底病變,有出血和炎症者忌做。
二、防治耳病的運動療法
《黃帝內經》:“耳者,宗脈之所聚之地。”耳與全身經絡及五髒六腑都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受大腦第八對神經指揮。人體各器官組織在耳廓的局部皮膚上都有相應的刺激點,一旦器官組織發生病變,耳上的特定部位(中醫稱之為“耳穴”)就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和反應。此外,中醫認為“腎主藏精,開竅於耳”,耳是“腎”的外部表現,“耳豎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內耳病多為耳鳴、聽力減退、耳聾等的發生與糖尿病、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或病毒感染、精神高度緊張、壓力過大等疾病有關,也與噪音、用藥不當等有關。平素加強保健具有防治耳鳴、耳聾的作用。
1、耳不妄聽:不同的聲音或語言對大腦是一種刺激。強烈的聲音對聽力損害更大,可閉口掩耳避免之。因此,不聽對健康不利的東西,且音量要適宜。
2、耳勿久聽:久聽噪音可發生噪音性耳聾。聽的時間久了應休息一會兒,避免聽力疲勞。
3、常“鳴天鼓”:靜坐閉目養神,雙手心緊貼兩耳孔,五指貼耳後腦部,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扣後腦部則耳內可出現鼓聲,故稱“鳴天鼓”,可扣26次,然後快速將雙手掌離開耳孔,如此連續做10次。此法具有醒腦強志、聰耳明目等作用。
05
4、耳常按摩:耳部按摩可以明顯促進耳部的血液循環。通過體內的經絡傳導到相應的髒腑,改善相應的髒腑功能,起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以其發熱發紅為度,反復進行多次。可在“鳴天鼓”後進行。具體方法有:
06
①提拉耳尖法:用雙手拇、食指捏耳上部,先揉捏此處,然後再往上提揪,直至該處充血發熱,約50次左右。此處的穴位有神門、盆腔、內外生殖器、足部、踝、膝、胯關節以及肝陽穴、風溪穴,均可保護耳部的健康。
07
②按壓耳輪法:用拇、食指沿耳輪上下來回按壓、揉捏耳輪,使其發熱,然後再向外拉耳朵15~20次。不能過度用力以防腫痛。耳輪處主要有頸椎、腰椎、胸椎、腰骶椎、肩、肘等穴的反應區,也利保護耳朵,防治耳鳴、耳聾。
08
③下拉耳垂法:先將耳垂揉捏、搓熱,然後再向下拉耳垂15~20次,使之發熱。耳垂處的穴位有頭、額、眼、舌、牙、面頰等穴,也利防治耳鳴、耳聾。
09
④按壓耳窩法:先按壓外耳道開口的凹陷處,此部位有心、肺、氣管、三焦等穴,輕輕按壓50~100次,使此處有發熱感。此部位有脾、胃、肝、膽、大腸、小腸、腎、膀胱等穴,有利聽力改善。
10
⑤上推耳根法:用食指和中指沿著下耳根向上耳根推,中指放在耳前,食指放在耳後,二手指都要適當用力向上推,推50次左右,推後不但耳部發熱,甚至面部、頭部也有發熱的感覺。此法有健腦、養神的作用,對神經衰弱引起的耳鳴等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5、防藥損耳:有些抗生素,如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和氯霉素等,可引起藥物性耳聾,盡量不用或少用。
6、切忌掏耳:俗話說:“耳不掏不聾”是有一定道理的。用火柴棒、頭發夾和毛線針等硬物掏耳道,可引起耳道損傷發炎化膿,應當禁止。耳癢可用酒精棉簽洗擦,必要時可就醫耳科檢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