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防治糖尿病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可以說“久病成醫”,很多老病友都總結出了一些適合自己的防治小竅門。但防治糖尿病又是一個講究科學性的任務,具體的方法上可不能“想當然”地去盲目、片面地道聽途說,以身試法。以下這些防治中的常見誤區,是醫學專家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的總結,不妨對號入座,有則改之。
糖尿病診斷主要靠查尿糖
顧名思義,易被誤解為尿內有糖就是糖尿病,實際上這一認識不完全正確。因為,血糖會不會從尿液內排出,決定於腎髒閘門的設置,即腎髒的血糖阈。正常人的腎髒的血糖阈值在每升8.9~10毫摩爾(160~180毫克/升)左右。當腎髒的血糖阈值低於8.9~10毫摩爾/升時,即使血糖值在正常范圍,尿內也會出現葡萄糖。當腎髒的血糖阈值高於8.9~10毫摩爾/升時,即使血糖值在異常增高范圍,尿內也會不出現葡萄糖。臨床上可以遇到尿糖陽性不是糖尿病,尿糖陰性卻是糖尿病的少數病例。盡管尿糖檢查對於多數糖尿病病人的診斷和監測仍有重要參考價值,但由於腎髒的血糖阈值可能因人而異,再者同一個人的腎髒阈值又可能隨時發生變化。為此,無論糖尿病的診斷還是監測,都應以血糖為准。
只重視空腹血糖,不重視餐後血糖
誤認為觀察糖尿病病情的惟一指標就是空腹血糖。其實,臨床上存在單純飯後高血糖病人,或空腹血糖增高的不多,餐後血糖卻很高的病人。最新科研成果表明,餐後或負荷後高血糖是心血管並發症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心血管病病死率、心肌梗死和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餐後高血糖比單純空腹高血糖或持續高血糖的危害性更大。
正規的做法是三餐前後、睡前、甚至午夜都應該監測血糖,以便針對晝夜血糖波動的情況制定和調整合理的治療方案。等待餐前、餐後的血糖水平穩定地達標控制以後,至少每月監測血糖一次,尤其在任何身心應激情況下,應該隨時監測血糖,力求血糖的波動縮小到最小范圍。如有條件,還應監測糖化血紅蛋白。糖化血紅蛋白可以較正確地反映近3個月內總體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6.5為理想,6.5~7.0為達標)。
空腹血糖正常不等於沒有糖尿病。在空腹血糖正常的50歲以上人群、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或肥胖人群中,飯後血糖異常或糖耐量異常者高達60%,其中糖尿病病人占20%左右。我國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單純檢測空腹血糖,會漏診80%的糖尿病和70%的糖耐量異常病人。為此,以上人群中應該做常規口服法糖耐量試驗,以便早期發現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病人。
糖尿病的診斷標准曾有過多次調整。1985年以前的診斷標准為空腹血糖≥7.8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或/及餐後或進食75克葡萄糖後血糖值≥11.1毫摩爾/升(≥200毫克/分升)。1997年以後新的糖尿病診斷標准為餐後和負荷後標准不變,而空腹血糖值則下調為≥7.0 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空腹血糖的正常值也曾做過多次調整。1985年以前正常值為7.8毫摩爾/升(140毫克/分升),1997年調為6.1毫摩爾/升(110毫克/分升),2003年美國則提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為5.6毫摩爾/升(100毫克/分升)。把糖尿病診斷標准和空腹血糖正常值下調都是在充分科學依據的基礎上作出的。
血糖高一點沒有什麼關系
科學實踐證明,超過正常值的血糖水平即使不在糖尿病診斷范圍,心腦腎等內髒即已開始受到損害,更不用說血糖值已處於糖尿病水平時,心腦腎等內髒肯定是會有損害的。過去的觀點認為,糖尿病前期只要采取飲食控制和運動等生活方式干預就可以了。近年改變了原來傳統的觀點,認為糖尿病前期病人除了生活方式干預以外,還應該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包括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或噻唑烷二酮類藥物。這樣有助於預防或推遲進入糖尿病,並可能減少心血管病的危險。不管血糖水平高出正常多少,都應該重視采取措施、積極有效控制血糖。當前,相當多的糖尿病病人對於自己的高血糖采取不在乎的態度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