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觀念的改變,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但在注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卻使許多將要接受胰島素治療的“糖友”望而卻步,或使已經開始注射胰島素的患者中途逃脫。這些問題,我們可稱為使用胰島素治療路上的“攔路虎”,患者朋友能否處理好,將直接關系到胰島素使用的依從性及治療的成敗。
疼痛
使用過胰島素的病友都能體會到:只要方法正確,注射胰島素的疼痛感非常輕微。因為胰島素針非常纖細,正常情況下,疼痛感比其他藥物注射或疫苗接種要輕微得多。但是有時確實可能出現痛感劇烈的情況,這可能是進針時碰到皮下神經所致,或者是皮膚消毒的酒精未干燥,或者注射入皮膚硬結內。這時該怎麼處理呢?如果疼痛還能忍受,您可以迅速注射完畢拔針;如果疼痛無法忍受,那您應該更換部位再行注射。一般而言,胰島素腹部皮下注射痛感最小,且吸收穩定和注射方便。有計劃地在腹部、大腿外側、臀部等部位注射可以避免皮膚硬結的發生。注射時要等皮膚消毒的酒精干燥後進行。
低血糖
低血糖的確可怕,尤其是無症狀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無前兆的情況下直接導致患者昏迷。不過這不能怪胰島素,責任很大程度上要歸到使用者這一方。比如說,胰島素注射劑量過大、注射後沒及時進餐或吃得太少、運動量增加但沒及時加餐、等等。如果處理好以上問題,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患者一定要遵守醫囑,不可自行用藥。此外,患者及家屬一定要學會識別和處理低血糖的方法,平時身邊要常備一些含糖小食品或飲料,以備不時之需。
體重增加
不少患者使用胰島素一段時間後,發現隨著血糖得到控制,體重也增加了。經常有患者會把責任全算到胰島素頭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島素。對此,我們應該認識到,雖然在使用胰島素後血糖得以控制,尿中隨之流失的葡萄糖減少,等於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損耗,導致一定程度的體重增加。但是,體重增加並不全是胰島素本身的過錯。假如患者在應用胰島素的基礎上,合理控制膳食、加強體育鍛煉,使熱量攝入和消耗達到平衡,那麼體重便不會增加。對於體重增加的問題,一般可以通過聯合用藥(二甲雙胍、阿卡波糖等)、飲食控制、增加運動等方式來處理,患者朋友不必多慮。
脂肪墊
脂肪墊的形成,是由於長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島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脂肪墊的存在,會影響局部胰島素的吸收。實際上,脂肪墊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范措施非常簡單——有規律地更換注射部位。
水腫
多發生在胰島素治療的初期。水腫多見於顏面部,也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在四肢等部位,這與胰島素促進腎小管重吸收鈉有關,稱為胰島素性水腫。這種水腫大多並不嚴重,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會在數日內(最長不超過一個月)逐漸自行消退。處理方法:主要是低鹽飲食,水腫嚴重者可酌情口服利尿劑(如氨體舒通)。
局部瘀斑
有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島素後發現,注射部位局部皮膚會出現瘀斑。其實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注射胰島素後,其他藥物注射也可能出現這一現象。注射後局部瘀斑並不是由藥物或胰島素引起的,而是與注射時導致的毛細血管損傷有關。一般這種瘀斑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處理。為了防止局部瘀斑,可以在注射後立即按壓注射部位幾秒鐘。
胰島素過敏
胰島素引起的過敏反應並不多見,多發生於使用動物胰島素的患者身上,可能與胰島素本身(注:動物胰島素與人胰島素化學結構略有差別)或制劑中的雜質蛋白有關。由於人胰島素的雜質蛋白含量極低,故引起過敏反應的可能性甚小。過敏主要表現為注射部位皮膚瘙癢、紅斑、皮疹及皮下硬結等等。
處理方法有:①改用高純度的人胰島素;②經常變換注射部位;③酌情應用抗過敏藥。
皮膚感染
使用胰島素過程中皮膚出現感染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糖尿病患者皮膚組織含糖量高,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溫床”;其次,不注意皮膚衛生、注射時不注意無菌操作,使得細菌更易侵入機體;更換針頭不及時是更常見的原因。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復能力都較差,使得感染容易進一步擴散。由此可見,控制血糖是預防感染的根本,只要注意皮膚衛生和注射過程的無菌操作,不要反復應用注射針頭,完全可以避免皮膚感染的發生。
胰島素外溢
當用胰島素筆注射完畢拔針時,針眼可能會有少量胰島素流出,導致胰島素注射劑量不准。正確方法是:注射時捏起皮膚,以45度角進針;若用量較大,可分次注射,量小可一次注入;推注射器時速度略微放慢;注射完畢等待10秒鐘以上再拔針。這樣就不會出現胰島素外溢的現象了。
活塞推進不暢
注射時,遇到活塞推進不暢的情況,可能是遇到了皮膚硬結,可將針頭輕輕向後拉,如果還是推進不暢,就拔出針頭,換一個部位注射。
總之,這十只“攔路虎”雖然貌似強大,但實際上都是一些“紙老虎”。因為它們對患者的影響並不嚴重而且也不難制服,前提是您必須學習並掌握一些“必殺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