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王澤(化名)先生60多歲,患糖尿病已經10多年了,他自學了不少糖尿病方面的知識,還經常參加醫院為患者舉辦的糖尿病健康講座。最近,王先生的一個病友告訴他,注射胰島素比口服藥物好,不損害肝髒和腎髒,最好換成胰島素注射。王先生有點犯難,雖說自己得糖尿病的年頭不少,可平時都挺注意的,血糖控制得挺好,肝腎也沒發現問題。再說醫生也沒有跟自己說起換用胰島素的事。到底該不該換呢?
陳平先生40出頭,事業蒸蒸日上。近一段時間以來,總覺著體力下降,有些力不從心,體重從80多公斤降到了60公斤多一點,原來的“啤酒肚”小了不少。平時不愛喝水的他,現在手總離不開水杯,胃口也不太好。在家人一再催促下去了醫院,檢查餐後血糖為22.0mmol/L,尿液中有大量葡萄糖和酮體,那麼陳先生需要使用胰島素嗎?
李淑貞女士剛過50歲,6年前診斷的糖尿病,平時服用降糖藥物,看病不規律。李女士覺得糖尿病治療對自己約束得太嚴,也太“虧待”自己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喝,還老得運動,累得慌。同時,她認為老吃藥會把腎吃壞了。此外,平時飲食也不控制,別人吃什麼,她也吃什麼,不“虧待”自己。看病、吃藥,有一搭沒一搭的,忘得多,吃得少。前些天,李女士感覺眼睛不對勁了,看什麼都不清楚,總覺著有東西在眼前晃悠。那麼,她該換用胰島素嗎?
解讀 像王澤先生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王先生患糖尿病多年,自己很重視,定期去看病,血糖、血脂和血壓等指標都控制得很好,肝腎功能也正常。所以,可以維持原有的治療,沒有必要換成胰島素注射治療。而陳平先生的診斷是“2型糖尿病合並酮症”,需要住院接受胰島素治療。理由是:陳先生雖然沒有糖尿病病史,是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但因血糖過高引起了糖尿病酮症,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同時監測空腹和餐後血糖,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內。臨床上確實有一些患者像李淑貞女士一樣,對糖尿病的危害很不重視,出了問題才來看病,比如眼底出血,腎功能下降,足部破潰、感染等,這時應該及時就醫、看病,在醫生指導下注射胰島素。
科學研究證明,血糖控制水平與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眼底病變以及腎髒病變等密切相關。不論是口服降糖藥物還是胰島素治療,糖化血紅蛋白最好控制在6.5%以內,這樣,糖尿病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損害,則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我們常說,最適合患者病情的治療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法,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治療方案的制訂也如量體裁衣一樣,需要個體化。
選擇性使用胰島素
醫學上,醫生使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患者是有適應證的,即有選擇性的應用。1型糖尿病必須使用胰島素治療,多見於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妊娠糖尿病必須使用藥物治療者,只能使用胰島素。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島素的也越來越多了,一般來說,以下情況需要使用胰島素:
首先是糖尿病急性並發症患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糖尿病高滲性昏迷。當檢查結果確定是糖尿病合並酮症,而且血糖很高,注射胰島素應該是最適合的治療選擇。假如血糖達到33.3mmol/L或更高,有可能會出現脫水加重以及脫水所引起的不適感,嚴重時可以影響到意識的改變,甚至出現昏迷。對於沒有糖尿病病史,是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因血糖過高,引起了糖尿病酮症,也必須接受胰島素治療,監測空腹和餐後血糖,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6.5%以內。當然,由於糖尿病知識的普及,醫生與患者的警惕性提高,在大城市中典型的糖尿病急症病例越來越少了。
其次,糖尿病慢性並發症如大血管、微血管並發症患者,出現了心腦血管、外周血管、眼底、腎髒等糖尿病慢性並發症的患者,推薦在醫生指導下注射胰島素,嚴格控制血糖達標。而其他慢性並發症要由醫生視具體情況而定。
第三,糖尿病患者遇到手術、感染、外傷等情況,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或防止血糖突然升高,促進傷口愈合,降低感染機會,注射胰島素是合理的選擇。
第四,對口服降糖藥物有反應,不能耐受,甚至過敏者。
第五,有肝髒、腎髒、心髒功能不全,不允許使用口服降糖藥的患者。
最後,還有一些患者是否使用胰島素,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些患者的血糖較高,但具體病情有所不同。比如病程長的患者,調整口服降糖藥物後,血糖仍然不能夠達標,配合注射胰島素也是合理的選擇。如果是新診斷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明顯,不適合使用口服降糖藥物或口服降糖藥物難以在短期內控制病情,為了取得滿意的療效,也可以在醫生的建議和指導下注射胰島素。醫生要向患者充分解釋胰島素治療的利與弊,患者可以向醫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但要尊重醫生確定的治療方案,避免盲目要求注射胰島素或拒絕使用胰島素這兩種極端態度。
相關鏈接: 胰島素常見不良反應有:低血糖反應、過敏反應、水腫、皮下脂肪萎縮或肥厚、屈光不正、高胰島素血症與肥胖,及胰島素抵抗(或耐藥性)。其中日胰島素需要量超過200單位,且持續時間超過一周或日胰島素需要量大於2單位/公斤,應考慮為胰島素抵抗,產生原因可能與體內產生胰島素抗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