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忠,世界健康產業協會主席,中國保健協會保健咨詢服務工作委員會副會長,著名中醫,出生於中醫世家,教授,主任醫師
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的身體也出現了“三高”現象。我國目前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各自的發病人數均居高不下,而且每天都在產生新的病患。
患病的人屢治不愈,成了終身病,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陳學忠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我們目前多數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方法存在誤區。
陳學忠認為,目前治療糖尿病的方法,一是注射胰島素,二是服用降糖藥,治療中心就是圍繞著“降糖指標”為主要目的,根本沒有針對“病”來治療,所以每天都在注射胰島素和服用降糖藥,稍有遺忘血糖馬上升高,而且病情不斷加重,心腦血管病、視神經損害、腎病甚至失明、爛足等合並症不斷發生。因為這兩種方法都沒有治“病”,而都是在治“糖”。 “糖尿病的‘病’是胰髒疾病導致血糖不能正常分解和利用糖的病症,要想真正治好糖尿病必須治好人體的胰髒,這才是治病的根本。 ”
中醫治療糖尿病經驗豐富
陳學忠告訴記者,其實,治療糖尿病中醫幾千年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將糖尿病隸屬於“消渴病”范疇,分為上消、中消、下消進行辨證治療。中醫認為消渴病總的來說就是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通俗點講就是得糖尿病的人本來就是陰虛體質的人,這類人平時多有點潮熱、盜汗、口渴、易餓等等。
陳學忠進一步解釋,“上消屬肺,患者會很渴,但排尿還算正常;中消屬胃,會出現消谷善饑,意思是很容易肚子餓;下消屬腎,飲水一斗,小便一斗。 ”1993年,衛生部制定發布的 《中藥新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就將中醫辨證標准分為“四證”:陰虛熱盛證、氣陰兩虛證、陰陽兩虛證以及血瘀氣滯證。
那麼,糖尿病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陳學忠認為,這往往與許多因素有關。譬如說感冒就會導致血糖指數升高。 “當吃了不當的食物,比如辛辣的,就容易傷陰;生活起居不當,經常熬夜,易暴易怒,就耗傷肝腎真陰。還有就是外感,沒有得到科學正確的治療,耗傷人體陰液。所有可能傷陰的原因都可能導致糖尿病。 ”此外,陳學忠強調,糖尿病與遺傳有很大的關系,可分為幼年型糖尿病及老年型糖尿病,現代醫學又分依賴型糖尿病與非依賴型糖尿病。
患糖尿病與飲食高度相關
患糖尿病除與遺傳有關外,與飲食也高度相關。陳學忠舉例說,美國大兵在越戰時期,都只吃些高脂肪食物,所以100個越戰美國大兵中,大概有一半以上有血糖指數偏高的現象。一旦發生緊急狀況,當然就送醫院急診,第一先要驗血,然後幾乎所有送醫的傷患都會打點滴,點滴通常有兩種,一是生理鹽水,補充水分,另外就是葡萄糖,可是如果是血糖指數偏高的人,葡萄糖一打進去就休克。可見飲食對糖尿病影響非常重要。
其實關於飲食與糖尿病的關系,古代醫書中很早就有記載,並發現“膏粱厚味”易致消渴病。意思就是人們要吃得太好了,會導致胰髒胰液分泌增加,使胰島素分泌失調,最後就出現糖尿病。
“所以我對糖尿病人飲食控制嚴謹。主張米飯不能吃,應改為面食。其他如糖分高的芒果、龍眼、荔枝、香蕉等,我建議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不能吃。甜食一定要盡量掌控,澱粉類的東西,因為會轉化為糖類,如果無法消化、吸收的就會沉澱、囤積,久而久之,當然就引發胰島素分泌失調的現象。 ”陳學忠這樣表示。
下消症更接近現代糖尿病
陳學忠對傳統醫學中的 “消渴病”有著更深刻的認識。他認為,在大的概念上,糖尿病隸屬於 “消渴病”范疇,但“下消症”才更接近現代所謂的糖尿病,而三消症完全等於糖尿病的說法並不准確,應該說糖尿病是消渴病的病理加重期,但是不能劃等號。換句話說,消渴病涵蓋了糖尿病的亞健康期和發病期以及綜合征期,此時沒有及時治療,誤了病情就容易發展為真正的糖尿病。
那麼中醫如何治療 “下消症”?陳學忠認為,一般下消屬腎,所以患者排尿次數多、尿量也多。下消症狀比較容易出現在年紀大的人身上,有些老太太、老先生冬天一個晚上要起來七八次,再加上糖尿病引發的高血壓,最易導致腦血管中風。
在施治方面,陳學忠經驗豐富,“因為下消屬腎,所以用藥方面使用腎氣丸加味的機會就比較多。腎氣丸能夠改善老年型糖尿病,吃了以後尿的次數減少。當然我們在治療糖尿病時,采用腎氣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知柏地黃等中藥辨證施治,效果也非常理想。此外,糖尿病引發的便秘、陰虛火旺與皮膚搔癢怎麼改善?地黃、元參、麥冬,叫增液湯,增加腸管的液體,幫助腸子蠕動,就會改善,只要血糖指數調整,皮膚搔癢就會緩解,可以加連翹清熱解毒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