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中醫論消渴糖尿病先兆防治

中醫論消渴糖尿病先兆防治

  消渴主要指糖尿病,病源雖在脾,卻系於肺腎。三多症出現已非早期,其早期先兆往往為潛兆,隱藏於各型潛證之中……。另外,消渴為胰病,口味又為胰所主,故口味變化往往為本病的最早發露……

  一、概述

  消渴是一種以多飲、多食、多尿及尿甜為特征的消耗性疾病,遠在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對消渴即已有不少精辟記載,稱之為膈消、消中、食亦、消瘅、脾瘅……並論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機、症狀特點及治療,如《素問·奇病論》說:“有病口甘者……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瘅”,《素問·氣厥論》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又說:“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人,又謂之食亦”,《靈樞·五變》曰:“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等皆是。

  消渴一病在我國文獻史上已有著豐富的記載,如公元前四世紀《黃帝內經·奇病論》首先提出消渴病先兆之一——“口甘”,並提出多食特征(引文見上)。此外,還提出多飲多尿,如《素問·氣厥論》曰:“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對糖尿病的特征——“三多”(多食、多飲、多尿)及消瘦(引文見上)已有完整記載。公元二世紀,張機·《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公元八世紀,我國唐朝《外台秘要》已有尿甜特征的記載,如引《古今錄驗》:“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比英國Thomas·Willis提出糖尿病人尿“甜如蜜”者,要早約一千年。此外,我國文獻還記載有糖尿病的並發症及預後等,在世界糖尿病史記載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同時還提出了糖尿病的有效治療方法,預防措施,尤其是1965年我國首先合成了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糖尿病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消渴病主要見證為口渴引飲,消谷善飲,尿頻量多和甜尿、脂尿。消渴病的特征以公元八世紀《外台秘要》的記載至為完備,其引《古今錄驗》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仍有油而數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把上中下三消的特征均作了精辟的論述,至今仍頗具實踐意義。

  消渴病,現代醫學稱為糖尿病,其病機認為是由胰源性、內分泌源性及腎動脈源性三種。其中,胰源性糖尿屬於胰腺的炎症、腫瘤、手術損傷導致胰腺損壞,胰島素分泌減少的緣故。內分泌源性則包括垂體、腎上腺、甲狀腺功能障礙或醫源性內分泌紊亂,導致胰島素需要量增加之故,因為垂體前葉激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都具有抗胰島功能作用。上述胰源性使胰島素絕對減少,而內分泌源性則引起胰島素相對減少,但無論是絕對的或相對的,都引起碳水化物代謝障礙,使組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和肝糖原的形成減弱和減少,最終導致血糖濃度持續升高,血糖超過腎阈而產生尿糖。以上為高血糖性糖尿,其中,胰源性為原發性,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且系按孟德爾氏隱性定律遺傳,而內分泌性則為繼發性,前者多存在隱性糖尿。此外,由於腎炎、腎病,腎功能受到損害,致腎小管再吸收功能減弱→腎糖阈降低,所致糖尿則為正常血糖性糖尿。其他尚可見暫時性血糖過高性糖尿,如中樞神經性糖尿(可見於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或麻醉時),還有饑餓性糖尿,大量食糖後糖尿等。另外,對於腎小球硬化症和腎小動脈硬化症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糖阈增高,此種情況出現高血糖而無糖尿。

  中醫消渴病尚包括尿崩症(垂體後葉機能減退症),本文論述消渴病只闡述糖尿病性消渴先兆。

  糖尿病歷來對中、老年人的威脅就比較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逐漸增加,對人民健康的威脅也逐漸增大,總之,該病正日愈被醫學界密切關注著,探索這一疾病的先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消渴病機及潛證

  消渴病的病因病機主要為:飲食肥甘,濕熱損脾及縱欲房勞,傷及腎陰,或氣郁化火,消灼肺胃。疾病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先天禀賦的關系極大,如《靈樞·五變》所曰:“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急,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皮膚,故為消瘅”。“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等即是,歷代醫籍把消渴病機分為肺燥熱型,如《素問·氣厥論》曰:“肺消者,飲一溲二”。其次為胃燥熱型,如《靈樞·師傳》曰:“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消渴日久多轉為腎虛型,如《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金匮腎氣丸主之。”足見消渴病與肺脾腎的關系最大,如《素問·陰陽別論》曰:“二陽結,謂之消”,《靈樞·五邪》曰:“邪在脾胃……則熱中善饑。”《素問·氣厥》曰:“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靈樞·邪氣髒腑病形》曰:“心脈……微小為消瘅”。故其先兆潛證亦多與肺、脾、腎有關,其潛證階段為消渴病的傾向時期,大約可分如下三類。

  (一)肺燥先兆潛證

  該型患者,由於感受燥邪、咳痰傷津,或胃火灼肺,或由於心火移肺,使肺陰受損、肺津不布,致人體失濡,失濡則燥,“燥勝則干”。故素日可見口干舌燥,時干咳少痰,大便較干,舌苔薄少津,脈數,則為上消傾向期。

  阻截治則 養陰潤肺保津,方用養陰清肺湯:大生地、麥冬、生草、玄參、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如遷延失治,日久肺失治節之權,上不能布津,下不能制水,則水液下趨,報標症為不明原因的口干舌燥,為上消的早期信號。發展下去,出現口渴引飲,則成為飲多尿多的上消典型征兆,皮膚干、咽干是上消的特征,治用人參白虎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二)胃熱先兆潛證

  該型系因平素恣食肥甘香熱之品,使陽明積熱,消灼津液,耗傷精氣,致脾胃運化失職。故常感饑餓能食,大便秘結,小便短熱,苔黃燥,脈洪數,為中消傾向潛期。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