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內分泌科主任馮志海就會議提出的比較實用的糖尿病防治新觀點作一解讀。
達標要看5項指標
ADA主席Rizza教授指出,當前在糖尿病尚未被征服之前,應該給患者以最佳治療。通過治療要求患者達到5個目標:1.糖化血紅蛋白小於7%;2.血壓低於130/80mmHg;3.膽固醇在正常范圍;4.體重指數小於25kg/m2;5. 不吸煙。據他預測,如能做到這些,今後30年糖尿病嚴重並發症將減少1800萬次。
解讀:馮志海主任解釋說,ADA主席提出糖化血紅蛋達標而不是血糖,是因為糖化血紅蛋白反映的是檢查前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值,它不受飲食、藥物等因素影響,更能反映血糖控制的總體水平。ADA主席提出的這5條很重要,在我們中國應當加上“限酒”。如果能做到,就能控制病情發展。糖尿病並發症是由很多綜合危險因素促成的,不能只盯著血糖。如血壓,它與血糖共同損傷的靶器官都是心腦腎,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又有高血壓,這個病人發生冠心病、腦梗塞、腎衰的幾率和速度,會比單純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高幾倍。
積極治療抑郁
有學者在會上提出,糖尿病合並抑郁的病人很多,到底是抑郁導致了糖尿病,還是糖尿病導致抑郁,目前還存在爭論。但有一點是明白的,那就是糖尿病與抑郁互為因果,如果同時存在,建議首先治療抑郁。
解讀:馮志海主任說,糖尿病合並抑郁症的病人很多。由於糖尿病是一個最需要患者密切配合,自己調控生活方式、甚至調整用藥劑量的疾病,很難相信一個對生活不感興趣的抑郁症患者能做到這些。門診有位50
多歲的女病人,因患有抑郁症,對所有醫生幾乎都不信任,自己亂做主張,用藥混亂,血糖忽高忽低,一直控制不好。後來配合抗抑郁治療,病情很快好轉。
饑餓比加餐好
本屆ADA授予年輕糖尿病工作者的傑出科學成就獎得主是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
Markus Stoffel教授。他的演講題目是“從饑餓中學到的知識”。他詳細介紹了空腹狀態下機體生化改變的基礎上,肝髒在糖脂代謝中的作用。他認為,在饑餓狀態下,體內脂肪可以分解,以供給能量;而在進食或胰島素抵抗狀態下,體內游離的脂肪酸可以甘油三酯形式沉澱,形成脂肪肝。所以,對胰島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較多地處於饑餓狀態是有利的,這對以往提倡加餐或多餐的糖尿病飲食的觀點顯然是一種挑戰。
解讀:對於伴有肥胖、血脂高、脂肪肝,血糖一直不能達標的糖尿病患者,相對饑餓比飽餐要好。病人要把握相對饑餓的“度”,應以不引起低血糖為度。
是否早期使用胰島素尚未有定論
近10年來,國內外都有學者主張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島素,認為這樣可使胰島功能得到部分恢復。而這次會議上,有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對初診血糖很高的糖尿病患者,用任何方法解除高糖毒性都可使胰島β細胞功能改善。國外有人觀察,用磺脲類藥物(優降糖、達美康等)做初始治療,90%的患者血糖可達標。
解讀:馮志海主任的看法是,由於胰島素注射和監測不便,費用較高,發生低血糖的可能性較多,故對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未必都用胰島素作初始強化治療。
大會主席Rizza教授呼吁研究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藥片,如一天一片藥(內可含1000mg二甲雙胍,75mg阿司匹林,40mg他汀類及10mgACEI),這樣病人每年用藥的花費較低,絕大多數貧窮患者都可以負擔得起。對此,馮志海的看法是,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可以大大提高病人的依從性,減少費用,比較適應我國國情。
猝死與糖尿病有沒有關系?
對於沒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一旦出現心肌的嚴重缺血,患者會感到胸痛、憋氣等,出現臨床上所謂 |
|
糖尿病用藥需避開的十大誤區
在當代醫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糖尿病也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醫學難題,很難完全地徹底地治愈。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