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護理 >> 糖尿病血糖監測 >> 糖友 你的血糖監測規范嗎

糖友 你的血糖監測規范嗎

  得了糖尿病的人,都知道要監測自己的血糖變化。可是對血糖監測這個“麻煩事”,無論是患者還是醫生,可能不了解的地方還挺多。由健康報社和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血糖監測管理規范專家研討會,2月14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內分泌科的30余位權威專家對其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研討。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會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教授表示,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將考慮在此次會議的基礎上,制定針對醫院和患者的血糖監測使用規范。

  我國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率低

  紀立農指出,自我血糖監測(SMBG)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家中采用便攜式的血糖儀監測自己血糖的波動情況,在此基礎上對糖尿病的治療方案進行調整。此外,自我血糖監測還是患者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影響的手段。在美國,用胰島素或胰島素和口服藥聯合治療的患者中有87%的人進行自我血糖監測。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4000多萬人,但只有32%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進行自我血糖監測;口服及注射胰島素合用的患者,自我血糖監測平均頻率為4.5次/月,單獨使用胰島素的患者自我血糖監測頻率僅為2.8次/月。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對自我血糖監測提出的建議是,病情嚴重者每天要監測4次~5次,穩定時可適當減少監測次數;注射胰島素的患者每天最多可以監測5次,達到控制目標後每天監測2次~4次。雖然目前在口服藥物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自我血糖監測的循證醫學證據尚不充足,但是1型糖尿病患者和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的重要作用卻有明確的證據,並獲得專家們的共識。

  專家們分析,我國患者自我血糖監測率低,主要是因為對血糖監測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同時,醫務人員和患者對監測的結果不能合理地解釋和采取相應的治療改變。

  目前,我國病人自我監測血糖所用試紙未被列入醫保報銷范圍內,全國僅有南京地區對需要胰島素治療的病人在使用試紙項目上實行了醫保報銷。為此,與會專家呼吁,1型糖尿病患者和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應由醫保負擔合理數量的試紙,進一步提高使用胰島素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對口服藥物、飲食控制和運動治療的患者,每年可以報銷一定數量的試紙,用於指導用藥和生活方式調整。

  門診監測應加強安全防護

  鑒於我國的特定條件,還有很多患者需要在門診測血糖,因此,需要在檢測過程中加強對醫患雙方醫療安全的防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郭曉蕙教授表示,在國外,對采血筆、采血針的使用早就有相關的規定,以避免醫患間、患者間的交叉感染。去年10月,衛生部發出《關於規范醫療機構臨床使用便攜式血糖檢測儀采血筆的通知》,要求一人一筆,不能多人共用。但目前有一些醫護人員對交叉感染的警惕性不高,非常有必要加強宣傳教育。要遵守操作流程,護理人員的配備要合理,避免超負荷勞動發生。如果工作量太大,可能換針頭這些事情就容易被忽略。損傷發生後要有處理流程,同時還應該有一個針刺傷上報追蹤制度。另外,也有必要改良采血裝置,避免醫療銳器對醫護人員產生意外傷害。

  不同血糖儀有不同適用人群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主任技師還介紹了幾種血糖儀的工作原理,他指出,目前各種血糖儀均是基於酶學方法監測葡萄糖的濃度,根據酶的不同,可分為基於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儀和基於葡萄糖脫氫酶的血糖儀。後者因抗干擾能力強,是目前血糖儀監測方法的發展方向。但是,因不同的酶對各種干擾的敏感性不同,也決定了不同的血糖儀適用的人群不同。總的來講,采用不同酶的血糖檢測技術適用於絕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但是由於葡萄糖氧化酶對缺氧敏感,在缺氧的人群(如呼吸衰竭、心衰和在高原的患者)中使用時,可能出現檢測誤差。而葡萄糖脫氫酶對麥芽糖敏感,治療中使用含麥芽糖液體的患者(如接受透析的患者和接受大量丙種球蛋白治療患者)使用時,可能會導致檢測誤差。臨床醫生對此應關注。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