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拿大科學家班廷(Banting)等發現胰島素並將之應用於糖尿病治療以來,胰島素作為糖尿病治療最有效的藥物,已經受了90年的考驗。90年的不斷發展讓胰島素治療的內涵大為豐富,手段和理念不斷更新。第72屆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年會特設了胰島素治療專場,對近年來這一領域的成果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展望。
從中效到長效
意大利佩魯賈大學的博利(Bolli)教授首先介紹了基礎胰島素的研究進展。中效制劑低魚精蛋白鋅胰島素(NPH)早在1946年就開始用於臨床,然而,作為基礎胰島素,NPH還有很多缺陷,如作用時間不能覆蓋24小時、較高的夜間低血糖發生率、存在明顯的作用峰值、吸收變異大、藥代動力學曲線不穩定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缺陷在含有NPH的預混制劑中同樣存在,應用這些制劑可能增加患者的低血糖風險。
為了更好地控制基礎血糖,多種長效胰島素制劑被開發並應用於臨床。甘精胰島素於2000年上市,由於其吸收變異小、幾乎無血濃度峰值、持續作用時間長達24小時以上,甘精胰島素被廣泛應用並得到了認可。2004年,地特胰島素也隨之上市,盡管作用時間短於甘精胰島素,但其在吸收變異、影響體重等方面更具優勢。近年來,一些新型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如德谷胰島素)正在開發中,德谷胰島素持續作用時間可超過24小時,吸收變異顯著低於甘精胰島素。臨床研究表明,一日內任意時間注射德谷胰島素可獲得與甘精胰島素相同的血糖控制水平,但其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較甘精胰島素低25%。
Bolli教授強調,基礎胰島素的替代治療是糖尿病胰島素治療的關鍵,對β細胞功能衰竭的患者來說,由於其血糖波動顯著,給臨床醫師帶來了極大挑戰,這類患者的基礎胰島素治療顯得更為重要。隨著我們對長效胰島素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的深入了解,應用藥代動力學特性更為優秀的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可獲得良好的基礎血糖控制,而NPH以及基於NPH的預混制劑則應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短效的優勢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 梅內吉尼 (Meneghini)教授總結了短效胰島素類似物的現狀。短效胰島素類似物與傳統人胰島素相比具有顯著的優越性,其起效和達到峰值時間更短,因此可有效地降低餐後血糖水平,具有更低的生物變異性,血糖水平波動更小。
研究顯示,在成人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中,賴谷胰島素在餐前20分鐘注射可更好地控制餐後血糖。另一項研究發現,偏瘦的2型糖尿病患者對賴脯胰島素的吸收更迅速,而肥胖者中賴脯胰島素的作用峰值則出現延遲。
除了胰島素制劑的進展外,一些研究還關注了皮下注射後胰島素的吸收情況。皮下組織中透明質酸可通過減慢組織液流動速度來減緩胰島素的吸收,若在各種餐時胰島素類似物(如賴脯胰島素、門冬胰島素和人胰島素)中加入透明質酸酶,均可大大加快胰島素吸收速度,使藥效學曲線發生明顯改變。這一發現可能為胰島素制劑的改進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