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糖尿病網 >> 糖尿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發掘中醫的糖尿病治方

發掘中醫的糖尿病治方

  中醫很早就有治療消渴病(即糖尿病)的記載,《素問·奇病論》謂:“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就是說消渴病的病因多系恣啖肥甘,以致脾運失暢,濕熱內盛,肝腎陰虧。而且認為其病機與脾失健運有關,其症狀也多系脾失健運的結果。脾氣不足則津液不升,故口渴欲飲;脾氣不升,反而下陷,使水谷精微隨小便而排出體外,而出現多尿且味甘;脾虛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致胃火熾熱而致消谷善饑;脾主四肢肌肉,脾虛則肌消肉削、乏力倦怠。

  古代醫學雖沒有“胰”這一名稱,但從現代醫學對胰的生理功能來看,當隸屬中醫學所說的“脾”的范疇,胰腺的病理改變大多歸屬於脾的病理變化之中。為此,在日前由上海中醫藥學會、天士力制藥聯合舉行的“弘揚中醫藥文化,傳承名老中醫名方”學術研討會上,全國名老中醫、上海同濟大學中醫研究所所長、教授顏德馨提出了“脾胰同源”之說,並應用運脾法治療“胰”的病變。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也證實,通過健脾益氣法,在降糖和改善胰島素血症的同時,能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

  從脾論治糖尿病,是治病求本的具體體現,也是中醫在診治糖尿病領域上的創新。但顏德馨教授並不滿足。他發現,由於糖尿病病程纏綿,日久不愈,必然影響髒腑氣血功能,導致氣血陰陽失調,血液運行不暢,瘀血內生。如脾氣虛弱,運血無力,血流受阻,可致血瘀,或陰血不足,血脈失於濡潤,使血液循環滯澀,而致陰虛血瘀。臨床上,糖尿病患者由於糖代謝紊亂,使血脂升高,血液流變血異常,血液呈凝、聚、濃、黏狀態,出現微循環障礙,與瘀血證非常相似。糖尿病患者多有舌質紫暗,舌有瘀點或瘀斑,舌下靜脈曲張,或胸中疼痛,或半身不遂,頭暈頭痛,脈澀或結代等瘀血症狀。糖尿病的並發症,最根本的病變是血管病變,瘀血與糖尿病的血管並發症關系密切,如果對糖尿病的治療不重視血瘀,往往會使並發症叢生。如“血不利則為水”,血瘀可影響水津的輸布而發生糖尿病腎病,心脈瘀血可發生糖尿病冠心病,腦絡瘀血可發生糖尿病腦病等。於是他在從脾論治的基礎上,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糖尿病及其並發症,臨床取得了較好療效。日前,顏德馨教授根據上述原理發掘的消渴清顆粒經實驗與臨床研究,已證實其有降低血糖和血脂,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等作用,臨床對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與防止並發症的功效,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古文化在臨床中的具體體現。

糖尿病病因- 糖尿病類型- 飲食療法- 生活起居- 飲食護理- 糖尿病問答
Copyright © 胰島糖尿病網 All Rights Reserved